[實用新型]陶瓷散熱片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40331.5 | 申請日: | 2008-10-2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82614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29 |
| 發明(設計)人: | 黃進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黃進忠 |
| 主分類號: | H05K7/20 | 分類號: | H05K7/20;H01L23/367;H01L23/373;G06F1/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龍寰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孫皓晨 |
| 地址: | 臺灣省***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陶瓷 散熱片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片,特別涉及一種陶瓷散熱片。
背景技術
現代科技產品的元件,如電腦芯片或是發光二極管等,在運作時產生的廢熱都越來越高,而一般現有用來協助發熱元件散熱的散熱裝置,通常至少包含一金屬制的散熱片以及一風扇,通過散熱片傳導發熱元件運作的廢熱以空氣對流的方式排除,并以風扇強制加速發熱元件周圍空氣的對流,以達到迅速排熱的效果。
然而,現有金屬制的散熱片,其熱傳系數并不是相當良好,因此市場上出現以熱傳特性較好的陶瓷材料制成的散熱片,以求達到較佳的散熱效果,該陶瓷散熱片主要為一散熱層及一導熱層構成,該散熱層是利用微觀化學液相變化原理以乳膠狀漿料不均勻分散,形成陶瓷粉的微包結構,并與次微米粉體結合,再燒結成具中空結晶體的孔洞化結構散熱層,該散熱層微孔洞化結構的孔隙率在5%至40%之間,粉體粒徑在90納米至300納米之間,其與熱源接觸面具有一導熱層,由導熱層吸收傳導熱源,并通過散熱層孔洞化結構的高表面積,以空氣為散熱媒介來提高散熱用的散熱能力。
然而上述陶瓷散熱片的缺點為,如果陶瓷的粉體粒徑過小,則孔隙率變小導熱效果提升但對流效果變差,如果粉體的粒徑過大則孔隙率變大對流效果佳,但熱傳效果下降甚至無法將熱源的廢熱傳導出去,因此,如何制造出一種具有良好的空氣對流效果,又能保有陶瓷優良熱傳特性的陶瓷散熱片,一直是業界有待突破的問題。
因此,本創作人乃鑒于現有技術的缺失,以多年從事該項產品的研究、設計、制造等豐碩經驗,積極投入大量心血及精力加以研創,終于成功的開發出本實用新型陶瓷散熱片。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一種安裝在電腦芯片、發光二極管等運作時發熱的元件上用以協助排除廢熱的陶瓷散熱片。
為達成上述目的,在發熱的元件上設置本實用新型陶瓷散熱片,主要是在發熱元件上依序設置第一、第二散熱層,并在第一、第二散熱層中設置一導流管,其中:
第一散熱層貼合在發熱元件上,由陶瓷材料構成具有可供空氣流動的微孔洞化結構,陶瓷材料有優良的熱傳導效果,可以將發熱元件運作時產生的廢熱傳導掉,并且還可與微孔洞化結構中流動的空氣產生熱交換以共震導流的方式排除廢熱,實施時,第一散熱層底部也可以鍍銀傳導發熱元件運作時產生的廢熱。
導流管設置在第一散熱層上,具有強化空氣流動的容置空間,發熱元件運作時產生的廢熱經由第一散熱層傳導到導流管,可與容置空間中的空氣產生熱交換以對流方式排除廢熱,通過導流管的設置可以協助第一散熱層排除無法即時完全排除的廢熱,強化散熱效果。
第二散熱層設置在第一散熱層以及導流管上,由陶瓷材料構成具有可供空氣流動的微孔洞化結構,陶瓷材料有優良的熱傳特性搭配微孔洞化結構的共震導流散熱效果,可以協助排除第一散熱層無法即時完全排除的廢熱。
相較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陶瓷材料具有良好的熱傳效果,再搭配導流管對空氣導流的散熱效果,可以迅速有效的將電腦芯片、發光二極管等發熱元件運作時的廢熱排除,達到協助發熱元件快速散熱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附圖標記說明:10發熱元件;20陶瓷散熱片;30第一散熱層;31陶瓷材料;32微孔洞化結構;40導流管;41容置空間;50第二散熱層;51陶瓷材料;52微孔洞化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在發熱元件10上設置一陶瓷散熱片20,主要是由一第一散熱層30、一導流管40以及一第二散熱層50所組成,其中:
第一散熱層30貼合在發熱的發熱元件10上,由陶瓷材料31構成具有可供空氣流動的微孔洞化結構32,陶瓷材料31有優良的熱傳導效果,可以將發熱元件10運作時產生的廢熱傳導掉,并且還可與微孔洞化結構32中流動的空氣產生熱交換以共震導流的方式排除廢熱,實施時,第一散熱層30底部也可以鍍銀傳導發熱元件10運作時產生的廢熱。
導流管40設置在第一散熱層30上,具有強化空氣流動的容置空間41,發熱元件10運作時產生的廢熱由第一散熱層30傳導到導流管,可與容置空間41中的空氣產生熱交換以對流方式排除廢熱,通過導流管40的設置可以協助第一散熱層30排除無法即時完全排除的廢熱,強化散熱效果,實施時,該導熱管的厚度可以為0.5mm,外型可以是血管狀的對流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黃進忠,未經黃進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4033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鍋爐燃料自動供給裝置
- 下一篇:一種β型節能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