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冷熱縮相結合電纜終端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34760.1 | 申請日: | 2008-09-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59792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6-17 |
| 發明(設計)人: | 苗潤忠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春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1B7/02 | 分類號: | H01B7/02;H01B7/17;H01B7/40;H02G1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孫長龍 |
| 地址: | 130022吉林省長***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冷熱 相結合 電纜 終端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纜,特別是指冷熱縮相結合電纜終端。
背景技術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高壓電纜終端一直采用環氧樹脂澆鑄電工瓷套的老式做法,產品笨重,安裝費時,外部電弧閃絡時絕緣子易發生裂化,運行時間短,控制電應力不準確等。九十年初以后開始采用熱收縮材料終端,優點是重量輕,安裝簡單,產品售價低,但其控制電應力的應力管參數隨運行的工礦條件如溫度和荷載流量的變化而變化,事故率雖比瓷套式有所降低,但仍沒有達到用戶的理想要求。2000年以后開始采用硅橡膠冷縮式電纜終端,它的優點是采用應力錐控制電場,性能可靠,安裝簡單,不用動火等,但其缺點是其采用硅橡膠材料,價格昂貴,另外硅橡膠材料的電負性大,其表面易吸塵,進而引發沿面放電,也沒有達到用戶的性能方面的理想要求。目前的電纜所應用的電纜終端均存在控制電力差、易引發沿面放電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在于提供冷熱縮相結合電纜終端,以解決上述電纜所應用的電纜終端均存在控制電力差、易引發沿面放電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冷熱縮相結合電纜終端,包括:
電纜的內層為硅橡膠冷縮復合絕緣或導電應力錐;外層為聚稀烴材料制造的熱縮材料層,電纜的一端連接端子密封管,端子密封管通過填充膠粘接接線端子,電纜外側具有單孔傘群;
電纜的另一端順序連接外半導電層、銅屏蔽、恒力彈簧、地線、電纜PVC護套,電纜PVC護套上具有密封防水膠。
由于外層構件采用由聚稀烴材料制造的熱縮材料,目的是解決吸塵沿面放電問題,因不采用瓷套,重量屬于輕質;內層構件采用硅橡膠冷縮復合絕緣/導電應力錐,發揮冷縮預制式應力錐控制電場應力有效的優勢,其中熱縮應力管收縮在硅橡膠應力錐控制件的外層,起到二次疏散電應力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是電纜的結構圖;
圖2是電纜安裝后的終端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清楚說明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給出優選的實施例并結合附圖詳細說明。
參見圖1,圖1所示的電纜的結構圖中,電纜的內層為硅橡膠冷縮復合絕緣/導電應力錐111;外層為聚稀烴材料制造的熱縮材料112,代替以前的硅橡膠材料。
由于外層構件采用由聚稀烴材料制造的熱縮材料,目的是解決吸塵沿面放電問題,因不采用瓷套,重量屬于輕質;內層構件采用硅橡膠冷縮復合絕緣/導電應力錐,發揮冷縮預制式應力錐控制電場應力有效的優勢,其中熱縮應力管收縮在硅橡膠應力錐控制件的外層,起到二次疏散電應力的作用,進而形成雙應力的控制,使產品的性能更可靠。
由于冷熱縮結合起來,把熱縮和冷縮的兩者優勢結合起來,產品的性能提高了,由于核心部件小,消耗的硅橡膠的量也少,成本比全采用冷縮式附件低很多。
該電纜應用到終端的示意圖可參見圖2,包括:電纜的內層為冷縮復合絕緣/導電應力錐9,外層為應力控制管8、或紅絕緣管5,電纜的一端連接端子密封管4,端子密封管4通過填充膠2粘接接線端子1,接線端子1連接電纜線芯3,電纜外側具有單孔傘群6,應力控制管8出具有填充膠7;
電纜的另一端順序連接外半導電層10、銅屏蔽11、恒力彈簧12、地線13、電纜PVC護套15,電纜PVC護套15上具有密封防水膠14。
在同一個電纜終端中,將硅橡膠冷收縮材料技術和熱收縮材料技術結合運用,是發揮兩種技術的最大優點。采用冷收縮與熱收縮材料相結合的技術來進行電纜終端產品的研究是國內該領域中的創新性工作,所制造的產品吸收了熱收縮電纜附件的優點,又利用了硅橡膠材料的優異電工學性能及冷收縮的安裝方法,克服了熱縮技術的不足,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研究價值,而且可使產品技術達到一個嶄新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產業前景。
由于采用冷縮和熱縮相結合技術制造的產品用材少,結構輕巧,技術含量高,售價高,產品成本卻低,利潤較高,風險性小。
對于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例中所闡述的冷熱縮相結合電纜終端,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春理工大學,未經長春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34760.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按鍵機構
- 下一篇:三維圓錐塔元素周期教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