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新型防氣防砂抽油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27199.4 | 申請日: | 2008-06-2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15004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4-01 |
| 發明(設計)人: | 史欽芳;田仲強;張廣卿;王慶;劉丙生;陳軍;常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慶 |
| 主分類號: | E21B43/00 | 分類號: | E21B43/00;E21B43/08;F04B4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57094山東省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型 防氣防砂抽油 裝置 | ||
一、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油田采油井用的工具,特別是一種新型防氣防砂抽油裝置。
二、背景技術
在油田采油井中,有的井含氣量大,當用抽油泵抽油時,進入抽油泵內的氣液比例大,減少井液排量,油井產量低,泵效低,當含氣量超過一定值后,抽油泵還會發生氣鎖,造成油井不出油。為了減少氣體對抽油泵工作的影響,油田常采用在泵下安裝利用滑脫效應和重力分離的氣錨進行簡單的分離,防止氣體進入泵內,這種氣錨雖然有作用,但目前的氣錨下部是封死的,分離出來的砂子容易堵塞內管下部入口,造成進油通道被堵塞,油井不出油,經濟損失具大。針對上述不足,即部分油井出砂、產液量低、氣油比高而設計的一種轉換液流方式的的生產管柱。
三、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在技術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防氣防砂抽油裝置,安裝在抽油井中的抽油泵外部,對氣液砂進行分離,減少進入抽油泵的氣體,提高抽油泵的泵效,防止砂埋液流通道,提高油井經濟效益。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由油管(1)、變徑接頭(2)、篩管(3)、抽油泵(4)、防氣外管(5)、尾管(6)組成,其特征是:變徑接頭(2)固定在油管(1)上,變徑接頭(2)下部與篩管(3)上部螺紋聯接,篩管(3)下部與防氣外管(5)螺紋聯接,油管(1)下部與抽油泵(4)上部螺紋聯接,尾管(6)掛在抽油泵(4)下端,呈篩孔狀。
篩管(3)上開有與平面呈45度角的孔。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氣泡在油套環空內隨液流上行,由于油氣密度差使油氣產生滑脫,大的氣泡分離出來沿油套環空經套管閘門排出;而首次分離后的混和液中的氣泡到達防氣管進液孔附近時發生二次分離;進入進液孔的氣泡,在油氣密度差的作用下在進液孔附近再次進行分離,分離出的氣泡上行從排氣孔排出。經過三次分離后的液體,在重力作用下沿防氣外管和油管環空向下運動,然后經抽油泵抽汲到油管內排出到地面。
因為抽油泵內部有通孔,分離出來的砂子可以沉入下接頭之下的沉砂尾管內,內管下部入口不被堵塞,油井能長期正常生產。
四、附圖說明
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示意圖。
油管(1)、變徑接頭(2)、篩管(3)、抽油泵(4)、防氣外管(5)、
尾管(6)
五、具體實施方式
由油管(1)、變徑接頭(2)、篩管(3)、抽油泵(4)、防氣外管(5)、尾管(6)組成,其特征是:變徑接頭(2)固定在油管(1)上,變徑接頭(2)下部與篩管(3)上部螺紋聯接,篩管(3)下部與防氣外管(5)螺紋聯接,油管(1)下部與抽油泵(4)上部螺紋聯接,尾管(6)掛在抽油泵(4)下端,呈篩孔狀。
篩管(3)上開有與平面呈45度角的孔。
氣泡在油套環空內隨液流上行,由于油氣密度差使油氣產生滑脫,大的氣泡分離出來沿油套環空經套管閘門排出;
而首次分離后的混和液中的氣泡到達防氣管進液孔附近時發生二次分離;
進入進液孔的氣泡,在油氣密度差的作用下在進液孔附近再次進行分離,分離出的氣泡上行從排氣孔排出。
經過三次分離后的液體,在重力作用下沿防氣外管和油管環空向下運動,然后經抽油泵抽汲到油管內排出到地面。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慶,未經王慶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27199.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可自發電的無線漏水報警裝置
- 下一篇:同步夾樁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