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緩沖組件有效
申請號: | 200820114209.0 | 申請日: | 2008-05-23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28747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4-29 |
發明(設計)人: | 廖洧銘 | 申請(專利權)人: | 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F16F9/30 | 分類號: | F16F9/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龍寰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孫皓晨 |
地址: | 臺灣省***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緩沖 組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彈性的緩沖體,特別涉及的是一種在彈性體中埋藏復數發泡顆粒,以減輕重量的緩沖組件。
背景技術
一般使用在鞋類、運動器材或計算機外設配備上的緩沖組件,通常是通過材料自身的彈性形成吸震效果并保護使用者。這一類的緩沖組件,其結構大體上是以單一材料制成的單一個體型式,例如阿瑟膠(GEL)等。但這一類的緩沖組件,卻通常存在著柔軟有余但強度不足的問題,因此常會在受到強大外力時破裂。再者,由阿瑟膠等單一材料制成的緩沖組件,其具有相當的重量,并不利于目前運動器材輕量化設計的趨勢。
針對前述情況所研發的改良型緩沖組件,為目前市場上所常見的氣囊結構,一般氣囊的制造,都希望通過設置所述的氣囊而可以同時兼具彈性好、強度佳與重量輕的多重優點。
然而,在實際的使用上,所述的氣囊由于必須直接承受相當大的沖擊力,尤其是把氣囊設置在鞋底之中的時候。因此,所述的氣囊的外層即必須設成具備有相當的強度,但這么一來又將使其無法在承受壓力時充分發揮其彈性。
為克服前述傳統緩沖組件的缺陷,本案發明人先前已研發出一種重量較輕且緩沖功效優良的復合緩沖組件(二),中國臺灣省專利公告第M259868號,所述的復合緩沖組件是由被覆體、彈性蕊體、架橋薄膜以及氣囊所組成,所述的被覆體是包覆在所述的彈性蕊體的外側,而所述的架橋薄膜是介于所述的彈性蕊體與所述的被覆體之間而形成一活性界面層,內部中空的氣囊則設在所述的彈性蕊體之中。如此,可以由氣囊來減輕重量,并具有優良的緩沖效果。
在實務制造上,氣囊是事先被置在用以制造彈性蕊體的模具內,而后再將液態的彈性蕊體材料灌注到模具中,待彈性蕊體材料凝固后,即可獲得所需的彈性蕊體。
然而,在彈性蕊體材料凝固的過程中,由于氣囊具有重量輕以及體積大的特性,重量輕的氣囊很容易往模具的上方位置浮移,導致包覆在氣囊外的彈性蕊體的厚度不均勻,甚至可能造成氣囊的一側只有薄薄一層彈性蕊體的不均勻結構,這樣的不均勻結構在體積大的氣囊上很容易造成緩沖組件受力分散不均的問題,嚴重時還可能造成緩沖組件受力后破裂的問題。
另一方面,此種多層結構的復合緩沖組件,必需另以加工預先制造氣囊備用,使得整體的加工工序較多,連帶地也使制造成本難以降低。
從而,前述的復合緩沖組件結構,實在有再加以改進的必要。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的問題而提供一種輕量化且能符合彈性與強度雙重需求的緩沖組件。
為達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緩沖組件是設為包含有:
一彈性體,為以具有彈性的材料制成的固態物;復數顆粒,以可膨脹聚合物制成并埋設在所述的彈性體內部。
由于可膨脹聚合物兼具有體積大、重量輕的特性,因此能由復數被埋設在彈性體中的發泡顆粒代換相同體積的彈性體的重量,而達成輕量化的目的。
再者,可膨脹聚合物是在未發泡時混入制造彈性體的原料中,而后被灌注在模具中,并且在彈性體成型的加熱過程中發泡成為顆粒,因此能有效簡化加工并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可膨脹聚合物制成的顆粒可以提供與彈性體不同的緩沖能力,使整個緩沖組件同時具有多重不同彈性是數的緩沖層,而可提高其緩沖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吸收并分散外力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緩沖組件;11-被覆體;12-彈性體;2-顆粒;P-外力。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術特征和優點作更詳細的說明。
請參閱圖1與圖2,圖1是本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的緩沖組件1是由一被覆體11被覆一彈性體12所組成,并在所述的彈性體12內部埋設復數個顆粒2。所述的被覆體11是以可與所述的彈性體12融合的材料制成的固態物,并且具有適當的韌性強度;所述的彈性體12是具有預定的形狀與良好彈性的固態物;而復數的顆粒2則是由可膨脹聚合物制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寶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14209.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