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新穎筷雙筒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04193.5 | 申請日: | 2008-04-2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75215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07 |
| 發明(設計)人: | 肖戰昌 | 申請(專利權)人: | 肖戰昌 |
| 主分類號: | A47G21/00 | 分類號: | A47G21/00;A47G21/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37000廣西壯*** | 國省代碼: | 廣西;4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新穎 雙筒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新穎筷雙筒。
背景技術
現有裝筷子筒多是在筒頂部開口,筷子裝筒是筷子嘴在上,柄在下,從頂部插下到筒里,使用時手又直接先拿筷子頭后拿筷子使用,不夠干凈衛生。尤其是接待客人,手拿筷子接觸筷子頭嘴,更讓人感到惡心,不夠舒服放心使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筷子筒頂部不開口,而在底部開缺口,筷子從缺口進入筒內腔里,筷子筒上部封閉式,不致筷子外露,使用時手觸筷子底部柄部分,把筷子向下向外拉出使用,手不直接接觸筷子嘴。達到結構簡單,制造容易,使用方便,干凈衛生的新穎筷雙筒。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的,包括筒耳、筒耳孔、斜面體、上下固定筷筒身、護底腳、活頁、活頁。特征是:筒體下筒身有缺口,缺口裝有活門,用活頁連接在下筒身的缺口邊上,筒體邊面密閉式,筒體內腔空腔是筷雙筒腔,筒體邊面是斜面體,斜面體頂有筒耳。
筒體周邊有透氣孔,缺口的高度是筷雙的五分之一以上,寬度按照筒體面寬定大小。
筒體是方形、圓形、扁形,筒耳有筒耳孔。
筒體前后左右上下板拼接合成筒體,或用塑料一次注塑成型。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制造容易,取材容易,成本低,干凈、衛生,用筷時改變了傳統用手抓筷子嘴的壞習慣。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構成是這樣的: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活門打開時的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活門關門時的左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活門打開時的左視剖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活門關門時的右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按圖1中A-A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立體圖。
圖1~圖6中:筒耳孔(1)、筒耳(2)、斜面體(3)、透氣孔(4)、上固定筷筒身(5)、下固定筷筒身(6)、透氣孔(7)、護底腳(8)、活門(9)、關門鉤(10)、裝筷子筒腔(11)、活頁(12)、筒體(13)、缺口(14)。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如下所述,參照附圖1~圖6,用不銹鋼或鋁板、或木竹板、或用塑料做成筷雙筒。筷雙筒下固定筷筒身有活門,筷雙從下筷筒身插入于筷子筒腔,其上部為筷雙嘴,筷雙柄在下部的缺口部分,用手拿筷雙時手打開活門先拿著筷柄,這樣可避免用手直接接觸筷雙嘴,達到防塵防污防手接觸污染目的。具體是上固定筷筒身(5)、下固定筷筒身(6)連為一體,由前后左右上下板組合拼接合成一個普通筷雙筒,用木、竹板均可,也可用塑料一次注塑成型。上固定筷筒身(5)頂面有斜面體(3),斜面體(3)頂端有筒耳(2),筒耳(2)可直向上,也可與斜面體(3)對折成90°作為放在桌面上而不用掛墻板壁,掛式筒體(13)的筒耳(2)直開,臥式筒體(13)的筒耳(2)與斜面體(3)折角。上固定筷筒身(5)、下固定筷筒身(6)周邊布有透氣孔(4、7)一個孔以上。下固定筷筒身(6)底端有護底腳(8)高約一厘米左右,下固定筷筒身(6)前面板開缺口(14)安裝活門(9),其之間用活頁(12)連接,活門(9)有關門鉤(10)與下固定筷筒身(6)連接在缺口(14)邊上,缺口(14)的高是筷雙的五分之一以上,活門、缺口的寬度參照筒體前端面大小而定,一般與筒體寬一樣寬。使用筷子時打開關門鉤(10)、活門(9)即可自轉開關活門(9)。斜面體(3)可以是沒有透氣孔,也可開透氣孔(4、7)。透氣孔(4、7)可大可小,有規則排列,也可無規則排列。下固定筷筒身(6)底端有底封板封底作為筷雙筒筒腔(11)的底板。上固定筷筒身(5)和下固定筷筒身(6)組合成的筷雙筒筷子筒腔大小按人口多少,使用者的要求制做,做成方形、扁形、圓形均可。筷雙筒頂部不開窗門,而在底部開缺口和裝活門,筷雙從缺口進入筒內腔,筷雙筒上部密閉式,不致筷雙外露,使用時手從缺口拿筷雙底部筷雙柄,把筷雙向下向外拉出使用,手不直接接觸筷雙嘴,達到干凈、衛生使用筷雙的目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肖戰昌,未經肖戰昌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0419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