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汽車車門側碰吸能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100801.5 | 申請日: | 2008-12-0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300697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9-02 |
| 發明(設計)人: | 陳冬梅;宋道貴;楊志瑩;嚴欽慧;謝益松 | 申請(專利權)人: | 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J5/04 | 分類號: | B60J5/04;E06B5/10;B60J5/00 |
| 代理公司: | 重慶華科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康海燕 |
| 地址: | 400023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車門 側碰吸能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車身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車門側碰吸能技術。
背景技術
隨著世界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及道路交通傷害的不斷增加,耐撞吸能已經成為汽車設計過程的重要的一環,如何緩和外界對人身的沖擊,安全法規對車輛的側碰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性能優越的能量吸收機構可以有效地改善汽車的側碰性能,普通車門內裝飾板沒有裝側碰吸能結構。為滿足側碰試驗和乘務人員安全的需要,一般在設計車門內飾板的時候考慮側碰吸能,直接在門飾板本體上設計,其結構簡單、布置容易,加工不方便,吸能效果差,對有較高要求的吸能則難以滿足。
發明內容
為滿足日益嚴格的法規要求和用戶至上的開發理念,提高整車的側碰性能,又不至于對門飾板的設計要求過高,同時,盡可能少增加車門的重量,盡可能降低成本,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車門側碰吸能結構,保證整個側碰過程能充分的吸收能量,最大程度地保護乘務人員的安全。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車門側碰吸能結構,它具有車門內飾板,在內飾板背面安裝有側碰吸能件,所述側碰吸能件為一注塑成型的整體件,主體是一梯形框架,底部大,向頂部逐漸收小,底部有與車門內飾板貼合安裝的安裝面。
所述側碰吸能件的梯形框架頂端一側還有一橫U型結構。
所述側碰吸能件通過安裝面上的卡孔與車門內飾板上對應的卡爪卡接而安裝到內飾板上。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較簡單的結構,實現了內飾系統的優化,吸能結構布置合理,工藝簡單,成本低,結構上采用上小下大的框架設計,重量輕,側碰時框架容易折斷,保證整個側碰過程能充分的吸收能量,進一步在梯形框架上還設計了橫U型結構,先接觸碰撞能量并緩沖一部分,同時將能量傳遞給下部的框架,從而最大程度地保護乘務人員的安全,提高車輛的側碰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側碰吸能件的俯視圖;
圖3是圖2的A-A剖面圖;
圖4是圖2的B-B剖面圖;
圖5是側碰吸能件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本汽車車門側碰吸能結構包括車門內飾板1和側碰吸能件2,側碰吸能件的材料是PP,直接注塑成型,工藝簡單。參見圖2、圖3、圖4和圖5,側碰吸能件2的主體是一梯形框架22,底部大,向頂部逐漸收小,底部是與車門內飾板貼合安裝的安裝面21,安裝面21貼在門內飾板1的背面,安裝面的四個角上設置有安裝孔24,車門內飾板1上的對應位置也自帶的四個卡爪,卡入安裝孔24中,側碰吸能件2就固定到車門內飾板1的背面。在安裝面頂端靠一側設有橫U型結構23。
在車門收到側碰的時候,側碰吸能件頂部的的橫U型結構23先接觸能量,緩沖一部分,并快速地將能量傳遞給下部的梯形框架22,由于框架設計成梯形,能量由梯形的寬邊傳遞到梯形的窄邊,框架受力后在梯形的窄邊和安裝面21交界處變形斷裂,從而達到吸能的作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10080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