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船用增氧除垢節油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085004.4 | 申請日: | 2008-04-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96122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2-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佳丹;楊永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佳丹;楊永明 |
| 主分類號: | F02M25/12 | 分類號: | F02M25/12 |
| 代理公司: | 杭州裕陽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張驍敏 |
| 地址: | 311113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船用增氧 除垢 節油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船用節油裝置,尤其是一種船用增氧除垢節油裝置,其專門用于船用燃油發動機。
背景技術
任何燃油發動機使用一段時間后,其內部都會產生大量積碳積灰,影響工作效率,造成能源無法充分燃燒利用,造成排放的燃油尾氣污染嚴重。
機動船只在我國數量眾多,在合適的水域中作為交通工具或載重運輸工具,是大量消耗燃油資源的油老虎,在燃油機中幾乎沒有用到臭氧發生器進行增氧除垢節油的。機動船基本上靠柴油進行動力能源轉換,由于燃油不能徹底燃燒,一部分能源資源轉換成林格曼黑度隨著煙囪排放到空氣中,給環境空氣質量造成極大的危害,且內燃機使用一段時間后,缸內積碳層增厚,形成隔熱層,導熱速度緩慢,造成熱值浪費。為改變現狀,提高能源利用率,技術人員對動力系統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造,如增加安裝增壓泵等,希望通過以上技術措施來提高燃油的燃燒值,提升動力轉換能力,達到節省油耗的目的。但在實際使用中,初期投入使用時效果比較明顯,但時間長了,感覺平平,效果一般,且投資費用大,運行成本高。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幫助增氧燃燒、除垢節油、增加動力、凈化尾氣、提高能源利用率的船用增氧除垢節油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裝置包括由臭氧發生器和變壓器連接組成的臭氧發生系統,臭氧發生器通過變壓器與電源相連,其結構特點是所述的臭氧發生系統有若干單元組,且各單元組互相并聯,還設置有高壓鼓風機和用于控制臭氧發生系統工作單元組數的智能控制器,臭氧發生器的進氣口與高壓鼓風機相連,高壓鼓風機、智能控制器與各變壓器之間為并聯電路。
本實用新型所述臭氧發生器的出氣口與內燃機濾清器相連,內燃機濾清器又通過內燃機進氣管與內燃機汽缸相連。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包括若干單元組的臭氧發生系統,每組臭氧發生系統由臭氧發生器和變壓器連接組成,使用時可根據船用實際需要,采用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智能控制器進行控制,也可采取半自動化技術來以增加或減少臭氧發生系統的使用單元組數;2、所產生的臭氧在高壓鼓風機的作用下,能強力清除發動機或內燃機內陳年積碳積灰,還原其清潔的工作環境;3、臭氧進入內燃機濾清器、內燃機汽缸后,遇高溫爆炸還原成氧氣,能量釋放爆炸過程中所產生并增加的強大能量,直接提升增加了燃油動力;4、在一定空間中還原出來的氧氣增加了燃燒環境中的氧密度,更具有助燃性能,幫助燃油充分燃燒,使燃燒值達到極限,節油在8~15%左右;5、用于發動機時,氧氣與油混合燃燒地非常徹底,使尾氣排放中的一氧化碳和碳氫化合物降低50%,柴油動力中的林格曼煙度值減少90%;6、該裝置安裝在船艙發動機管路外部,通過耐腐蝕的軟管將臭氧發生器產生的臭氧直接輸入到進氣管或風道中,不占用其內部的有限空間,不影響管路中正常流量通過;7、由于采用了高壓鼓風機,電離臭氧原材料——空氣源充足,使臭氧質量與產量有所保障;8、臭氧發生器不安裝在管路中,避免雜質剝落而影響缸體或發動機的正常使用,消除了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本實施例包括若干單元組臭氧發生系統I、高壓鼓風機4和智能控制器5,各單元組的臭氧發生系統I互相并聯,,每組臭氧發生系統I由一個臭氧發生器1和一個變壓器2組成,臭氧發生器1通過變壓器2與電源3相連,各臭氧發生器1的進氣口11與高壓鼓風機4相連,各臭氧發生器1的出氣口12通過管路9與內燃機濾清器6相連,內燃機濾清器6又通過內燃機進氣管7與內燃機汽缸8相連;高壓鼓風機4、智能控制器5與各變壓器2之間為并聯電路,智能控制器5采用自動化控制技術對臭氧發生系統I的組數進行控制。
使用時,在高壓鼓風機4的作用下,各臭氧發生器2將由進氣口12進入的空氣源電離為臭氧,大量的臭氧從出氣口12通過管路進入內燃機濾清器6,然后再通過內燃機進氣管7進入內燃機汽缸8,與內燃機汽缸8內的燃料發生充分燃燒反應。需要時,通過智能控制器5增加或減少臭氧發生系統I的工作組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佳丹;楊永明,未經劉佳丹;楊永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8500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測試臺晶圓吸盤裝置
- 下一篇:用于獲取分組服務的方法和移動終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