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半圓防噪音井蓋組合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077090.4 | 申請日: | 2008-04-2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93329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2-11 |
| 發明(設計)人: | 侯世宏 | 申請(專利權)人: | 侯世宏 |
| 主分類號: | E02D29/14 | 分類號: | E02D29/14 |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衛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張彩琴 |
| 地址: | 030001***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半圓 噪音 井蓋 組合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檢查井井蓋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半圓防噪音井蓋組合。
背景技術
檢查井井蓋一般由井蓋座和井蓋組成,常用的材質為球墨鑄鐵(QT500-7)。當車輛經過道路上的井蓋部位時,井蓋和井蓋座之間發生碰撞,產生噪音,影響到附近的居民,特別是夜間。解決這種問題的常用手段是在井蓋和井蓋座之間設置橡膠圈,如中國專利200520031033.9。另外中國專利200520006288.X公開了一種防盜防噪音鑄鐵井蓋,其在井蓋和井身的接觸面之間夾有彈性緩沖層,也就是在井蓋座上設置若干凹槽,再將防噪音橡膠條放入凹槽內。橡膠圈的設置是可以比較有效地解決噪音產生的問題,但是橡膠材質容易老化,老化后的橡膠圈不能與接觸面緊密配合,將不能起到防震減噪的作用,而頻繁地更換橡膠圈的話,必將提高井蓋的使用成本,而且極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勞動強度。
另外,人們還有一種減震降噪的方法,就是將井蓋和井蓋座之間的配合面通過機加工為配合精度很高,這種方式在加工后的初期減震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但是在安裝使用過程中由于鑄造內應力的釋放以及受到路面車輛的反復沖擊,井蓋和井蓋座發生變形,減震效果將明顯降低。而且這種高精度的加工成本是非常高的。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現有技術檢查井井蓋的各種減震降噪方法效果不能持久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半圓防噪音井蓋組合。
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半圓防噪音井蓋組合,包括井蓋和井蓋座,其特征在于井蓋由兩個半圓形蓋體構成,每個半圓形蓋體的外圓弧中部與井蓋座可轉動連接,每個半圓形蓋體的直徑線上的兩端設置支撐塊,支撐塊安裝在井蓋座上的支撐槽內。
半圓形蓋體通過連接塊與井蓋座連接,連接塊通過連接軸與半圓形蓋體連接,連接塊通過轉軸與井蓋座連接。
井蓋座上設置若干用于與支承面連接的螺孔。井蓋上開有提孔。支撐塊與支撐槽的配合面上設有臺階。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半圓型井蓋,三點一面支撐,結構穩定,防跳出,不發生震動,防噪音不擾民,環保,防盜性能好;
2、半圓型結構,便于工人操作,減少了勞動強度,而且井蓋打開后可轉動180°,平置于地面,不會由于井蓋的突發性傾倒,造成對工人和其他人的傷害,安全性能高;
3、半圓型結構,防止井內水壓、氣壓過高,將井蓋頂出,高壓的水、氣可自動排出,井蓋不會移位,水壓、氣壓降低后,井蓋可自然回位,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
4、井蓋座上的螺孔,可將井蓋座與地面穩固連接,而且可調接其安裝高度;
5、造型新穎,而且比整體結構的圓井蓋,強度高,承載能力強;
6、井蓋上提孔的設置,便于井內空氣的流動。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面圖
圖3為井蓋和井蓋座的連接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半圓形蓋體,2-井蓋座,3-連接塊,4-連接軸,5-螺孔,6-轉軸,7-提孔,8-支撐塊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是用來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而不是對其作任何限制。
一種半圓防噪音井蓋組合,包括井蓋和井蓋座2,其特征在于井蓋由兩個半圓形蓋體1構成,每個半圓形蓋體1的外圓弧中部與井蓋座2可轉動連接,每個半圓形蓋體1的直徑線上的兩端設置支撐塊8,支撐塊8安裝在井蓋座2上的支撐槽內。支撐塊8與支撐槽的配合面上設有臺階,防止井蓋移位。每個半圓形蓋體1兩端的支撐塊8與井蓋座2之間的支撐點,以及圓弧端與井蓋座2的連接處形成三點一面的支撐結構,支撐點與連接處的連線過井蓋與井蓋座配合圓的切線。
半圓形蓋體1通過連接塊3與井蓋座2連接,連接塊3通過連接軸4與半圓形蓋體1連接,連接塊3通過轉軸6與井蓋座2連接。
井蓋座2上設置若干用于與支承面連接的螺孔5,可將井蓋座2與支承面穩固連接,而且可調接其安裝高度;
井蓋上開有提孔7,便于井內空氣的流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侯世宏,未經侯世宏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77090.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