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立體電子內窺鏡雙路視頻信號獲得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071380.8 | 申請日: | 2008-02-0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71665Y | 公開(公告)日: | 2008-12-31 |
| 發明(設計)人: | 馮大偉;張光偉;向陽;王愛國;盧棟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春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B1/04 | 分類號: | A61B1/04 |
| 代理公司: | 長春科宇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曲博 |
| 地址: | 130022吉林***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立體 電子 內窺鏡 視頻信號 獲得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立體電子內窺鏡系統中的視頻信號獲得裝置,屬于醫用光學電子儀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已知技術是一種被稱為立體電視內窺鏡的方案,其視頻信號獲得裝置外形見圖1所示,由鏡桿1、握柄2、CCD電纜接口3、導光束接口4組成,其兩路光學成像系統以及光電轉換部件安裝在鏡桿1中,光學成像系統通常由物鏡系統、轉像系統、目鏡、投影物鏡組成,在導光束的照明下獲取光學影像并投影到光電轉換部件CCD的光電靶面上轉換為視頻信號,經CCD電纜傳輸到立體圖像處理器,經體視處理后在顯示器上顯示出立體圖像。
實用新型內容
已知技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結構復雜,光學組件多,重量大,光能損失大,圖像分辨率低。為了解決已知技術存在的問題,同時使所提出技術方案更為具體、實用、照明均勻、安裝調整方便,我們設計了本實用新型之立體電子內窺鏡雙路視頻信號獲得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見圖1、圖2、圖3所示,所述的裝置由鏡桿1、兩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導光束5組成,兩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并列且位于鏡桿1前端A內,每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由鏡管6以及安裝其內的物鏡7、CCD固態成像單元8、電纜9組成,CCD固態成像單元8的光電靶面10位于物鏡7的焦平面上,電纜9接CCD固態成像單元8,兩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中的物鏡7光軸平行,導光束5位于鏡桿1內壁與兩個鏡管6外壁之間的空間內。
本實用新型與已知技術相比,核心部分只有物鏡7和CCD固態成像單元8,結構大為簡化,重量減輕,光能損失減小。導光束5分布于并列的兩個鏡管6上下,照明效果改善。圖像像質因上述措施得到改善。物鏡7和CCD固態成像單元8集中在鏡桿1的前端,與已知技術相比完全可以通過加長電纜9完成視頻信號的正常輸出。
附圖說明
圖1是已知技術立體電視內窺鏡視頻信號獲得裝置外形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之裝置端面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之裝置圖1A部分的局部放大及沿圖2A-A方向的剖視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之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端面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之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圖1A部分的局部放大及沿圖4A-A方向的剖視示意圖,該圖兼作摘要附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如下,見圖1、圖4、圖5所示,所述的裝置由鏡桿1、兩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導光束5組成。鏡桿1采用不銹鋼材料制作,外徑為8~12毫米。兩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并列且位于鏡桿1前端A內,每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由鏡管6以及安裝其內的物鏡7、CCD固態成像單元8、電纜9組成,CCD固態成像單元8的光電靶面10位于物鏡7的焦平面上,電纜9接CCD固態成像單元8,兩個視頻信號獲得部件中的物鏡7光軸平行。物鏡7采用三片式結構,即一片負透鏡和由兩片透鏡組合而成的正透鏡。負透鏡采用平凹透鏡11,平面為進光端。正透鏡為一片彎月厚透鏡12和一片雙凸透鏡13的組合。在平凹透鏡11和彎月厚透鏡12之間安裝孔徑光闌14。兩個物鏡7的光軸間距為5~10毫米,根據立體電子內窺鏡的體視要求確定具體值。所述的三片式結構物鏡具有結構緊湊、像差小的特點。為了避免所窺視的生物體體液污染和腐蝕本裝置內部,在鏡管6進光端端面安置保護玻璃15,其選材要求耐腐蝕,耐磨損、可見光透過濾大于95%。為了保持兩支鏡管6在鏡桿1內的平行狀態,以及便于兩支鏡管6和導光束5向鏡桿1內的安裝,設計一種支架16,它由一個外圓筒及其內部的兩個內圓筒組成,三個圓筒為連體結構,由一段圓柱材料采用線切割的方式加工而成,或者采用注塑的方式一次完成成形。三個圓筒軸線平行,兩個內圓筒并列排布。外圓筒與鏡桿1靜配合,內圓筒與鏡管6靜配合。導光束5填充于外圓筒與兩個內圓筒之間的空間內。導光束5中的光纖數值孔徑角大于等于物鏡7的視場角,保證照明良好。所獲得的視頻信號由電纜9輸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春理工大學,未經長春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71380.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殺微生物組合物
- 下一篇:樹脂組合物及其模制件、電子照相轉印膜和成像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