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電池充放電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067138.3 | 申請日: | 2008-05-08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04158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3-04 |
| 發明(設計)人: | 曹青山 | 申請(專利權)人: | 曹青山 |
| 主分類號: | H01H51/01 | 分類號: | H01H51/01;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襄樊嘉琛知識產權事務所 | 代理人: | 樊靈芬 |
| 地址: | 441800湖北省保康***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電池 放電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具體地是涉及一種電動汽車用電池充放電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電動汽車續駛里程低主要是電池使用壽命短,比質量、比功率低,已知的電池充電器不能對電池進行自動平衡充電,如果電動汽車在使用過程中操作方法不當,就會影響電動汽車及電池的使用壽命,使電動汽車在運行過程中電池過早損壞,衰減。已有的電動汽車充放電采用直接充放電,不安全并且電池組充不平衡,過充過放后嚴重影響電池壽命,充電時勞動強度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種對電池進行自動平衡地充電,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的電動汽車電池充放電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充放電裝置包括電磁開關、電池組,電磁開關有兩組,由電磁線圈、電磁鐵芯、永久磁鋼組成,電磁線圈與電池的正負極電極連接,電磁鐵芯的兩端分別與接線板連接,電磁鐵芯的兩端固定有與電磁鐵芯相對應的永久磁鋼。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中所說的一個接線板上固定有電極觸點和將該觸點串聯連接的線路板;另一接線板上固定有電極觸點和將該觸點并聯連接的線路板。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中所說的兩組電磁開關的電磁鐵芯分別與接線板的兩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中所說的電池組有12-100組。
本實用新型通過并聯和串聯對電池組進行充放電,可以使不同容量的電池電壓達到均衡。使電動汽車在運行過程中電池不會過早的損壞,衰減,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電池并聯后,采用恒流、恒壓、涓流充電保證電池內部不受損傷;本實用新型采用12組、24組、36組、48組及96組均可,根據電動汽車車型大小、承載能力、及電動機的電壓來決定電池組的多少,主要適用于兩輪、三輪、四輪等多種電動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放電狀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充電狀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右視圖;
圖4是圖2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圖4所示,圖1、3是電池放電狀態示意圖,圖2、4是電池充電狀態示意圖;電池充放電裝置包括電池組7,兩組電磁開關和接線板4、5,以及電池正負極電極6,電磁開關由電磁線圈1、電磁鐵芯2、永久磁鋼3組成,電磁鐵芯2裝在電磁線圈1中,電磁鐵芯2的兩端分別與接線板4、5連接,在接線板4、5上固定有電極觸點8、9和線路板10、11,固定在接線板4上的電極觸點8通過線路板10串聯連接,固定在接線板5上的電極觸點9通過線路板11并聯連接,接線板4、5相互平行,兩組電磁開關的電磁鐵芯2分別與接線板4、5的兩端連接,如圖3、4所示,電池正負極電極6與電磁線圈1緊固連接,接線板4上的電極觸點8和接線板5上的電極觸點9分別與電池正負極板上的電極6相對應;其工作原理是:電磁線圈1接通24V直流電,放電狀態時如圖1、3所示,圖中電磁鐵芯2上端產生N極磁性與永久磁鋼3N極相對應,,電磁鐵芯2下端產生S磁性,與永久磁鋼3的N極相對應,根據N、N極相斥,S、N極相吸的原理,電磁鐵芯2帶動接線板4、5向下移動,接線板4上相互串聯的電極觸點8與電磁線圈1連接的電池“+”、“-”極板6接通,電動汽車電池組7呈串聯接通放電,帶動電動汽車行駛。電池在充電狀態時如圖2、4所示,電磁線圈1接通一反向電流,電磁鐵芯2上端產生S極磁性與永久磁鋼3的N極相對應,N、S極相吸,電磁鐵芯2下端產生N極磁性與永久磁鋼3N極相對應,N、N相斥,由于N、S相吸使電磁鐵芯2帶動接線板4、5向上移動,接線板5上相互并聯的電極觸點9與電磁線圈1緊固連接的電池“+”、“-”極板6接通,電動汽車電池呈并聯接通,電池充電。充電時采用并聯方式充電,充電電壓3.00-4.20V。充電時電池組自動平衡。充電采用恒流、恒壓、涓流充電。保證電池在充電時不會出現過流、過壓和充不進電等現象。
電壓采用12組—100組等不同組別配備,運用于不同車型的兩輪、三輪、四輪等多種電動車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曹青山,未經曹青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67138.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