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微油熱強化噴口可擺動煤粉燃燒器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066672.2 | 申請日: | 2008-04-25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203108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3-04 |
| 發明(設計)人: | 鄧學志 | 申請(專利權)人: | 武漢華是能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3D1/00 | 分類號: | F23D1/00;F23Q2/28 |
| 代理公司: | 武漢開元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樊戎;涂潔 |
| 地址: | 430073湖北省武漢*** | 國省代碼: | 湖北;4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微油熱 強化 噴口 擺動 燃燒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煤粉燃燒器,具體的說是微油熱強化噴口可擺動煤粉燃燒器。
背景技術
傳統大部分煤粉燃燒器采用噴口外大油槍點燃煤粉,煤粉在噴口外爐膛內被點燃,產生高溫火焰,煤粉燃燒器噴口通過連桿裝置牽動擺動,以實現調整爐膛火焰中心高度,從而達到調節再熱蒸汽溫度的目的,該種煤粉燃燒器耗油耗煤量大,不利于燃料節約的原則。隨著技術的發展,采用微油點火技術即微油點火燃燒器安裝在煤粉燃燒器內點燃煤粉并逐級放大,實現分級燃燒,較大油槍點燃煤粉的方式更利于節油,是煤粉燃燒器發展的趨勢。但是由于微油點火燃燒器是安裝在煤粉燃燒器入口端,所以煤粉在煤粉燃燒器的燃燒室內被點燃,產生高溫火焰并由煤粉燃燒器噴口噴出,該種設計使得煤粉燃燒器無法像傳統煤粉燃燒器一樣煤粉噴口可以擺動,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溫火焰從煤粉噴口噴出,使得噴口的管壁需要耐受高溫,如果加之煤粉噴口擺動,擺動時會使煤粉噴口處的部分壁面更為接近火焰中心,直接被高溫火焰炙烤或沖刷,極易導致壁面溫度不均,煤粉噴口變形、燒壞、卡死等種種問題的發生。基于上述問題,目前,安裝了微油點火燃燒器的煤粉燃燒器的煤粉噴口往往直接固定設置,不實行擺動的功能。
另外,現有微油點火燃燒器中的微油氣化油槍采用冷油和冷壓縮空氣霧化方式,點火燃料油通用性不好,存在燃燒穩定性不足和點燃煤粉的燃盡度不高等問題,而且必須使用大油槍助燃一段時間,另外點火方式采用高壓點火方式,電極放電處容易產生油污染和積炭現象導致不易點火。特別是油火焰長度太短,煤粉氣流與油火焰接觸時間太短,大量的煤粉還沒有來得及被加熱到煤粉燃點溫度即被吹走,即沒有較好地形成粉包火狀況,影響燃燒效率。如中國專利號200620136245.8公開的一種通用煤粉微油點火燃燒器,雖然解決了油火焰容易燒焦熱化學反應燃燒室內壁的問題,但是仍存在上述技術問題。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噴口可擺動且不被高溫火焰燒壞,配有微油點火燃燒器能有效節油、油火焰長、強度高、煤粉燃盡度高的微油熱強化噴口可擺動煤粉燃燒器。
技術方案包括位于入口端的微油點火燃燒器、一次風管和煤粉濃縮器,位于中部的燃燒室、環形氣膜風道以及位于出口端的煤粉噴口,還設有強制氣膜風入口管和環形的強制氣膜風室,所述強制氣膜風室入口端和出口端分別與強制氣膜風入口管和強制氣膜風道的入口端連通,其中,所述強制氣膜風道由燃燒室出口端的管壁與煤粉噴口入口端的管壁之間的間隙構成,并且兩管壁經對應的上、下銷軸活動連接,強制氣膜風道的出口端與煤粉噴口連通。
在位于銷軸前方的燃燒室管壁上開有強制氣膜風孔,所述強制氣膜風室經氣膜風孔與燃燒室連通。
所述煤粉噴口與用于牽動噴口擺動的連桿裝置連接。
所述燃燒室分為一級燃燒室和二級燃燒室,所述強制氣膜風室經氣膜風孔與二極燃燒室連通。
所述微油點火燃燒器包括殼體,殼體設有霧化空氣進口、燃料油進口、助燃空氣進口、點火槍和空氣霧化油槍,所述空氣霧化油槍入口端與霧化空氣進口和燃料進口連通,出口端設有熱化學反應燃燒室,所述熱化學反應燃燒室內設有帶有多個配風孔的全壓多級多孔空氣膜配風筒,所述全壓多級多孔空氣膜配風筒入口端與空氣霧化油槍出口端連通。
所述全壓多級多孔空氣膜配風筒為錐筒形。
所述全壓多級多孔空氣膜配風筒入口端設有穩焰器。
所述點火槍為采用高能半導體點火方式的高能點火槍。
所述全壓多級多孔空氣膜配風筒出口端設有火焰整流罩。
所述霧化空氣進口依次經進氣管、位于熱化學反應燃燒室內的霧化空氣預熱腔或霧化空氣預熱管、回氣管與空氣霧化油槍入口端連通;所述燃料油進口依次經進油管、位于熱化學反應燃燒室內的油預熱腔或油預熱管、回油管與空氣霧化油槍入口端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武漢華是能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經武漢華是能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6667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