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0820060412.4 | 申請日: | 2008-01-0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79409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14 |
| 發明(設計)人: | 簡松榮;蔡文杰 | 申請(專利權)人: | 簡松榮;蔡文杰 |
| 主分類號: | B01D53/26 | 分類號: | B01D53/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光亮 |
| 地址: | 中國***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真空 吸附 干燥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干燥系統,特別是涉及一種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為了解決壓縮氣體中水份所造成的損失,市面上進而發展出一種無熱型吸附式干燥系統,解決壓縮氣體中水份所造成的困擾;
一般無熱吸附式干燥系統不外乎通過二吸附桶,二者通過閥切換進行吸附或再生;
請參閱圖1所示,無熱吸附式干燥系統10包含一第一吸附桶11、一第二吸附桶12、一第一進氣閥13、一第二進氣閥14、一第一順向閥15、一第二順向閥16、一第一逆向閥17、一第二逆向閥18及一交換閥19;
其中,該第一吸附桶11具有一進氣口111及一出氣口112,該第二吸附桶12具有一進氣口121及一出氣口122,該第一吸附桶11的進氣口111與該第一進氣閥13作管路連結,且該第一進氣閥13另與氣壓源(例如空壓機)管路連結,該第一吸附桶11的出氣口112分別與該第一順向閥15及該第一逆向閥17作管路連結;
該第二吸附桶12的進氣口121與該第二進氣閥14作管路連結,且該第二進氣閥14另與氣壓源管路連結,該第二吸附桶12的出氣口122分別與該第二逆向閥18及該第二順向閥16作管路連結,該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逆向閥18與該第一吸附桶11的第一順向閥15管路連結,該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順向閥16與該第一吸附桶12的第一逆向閥17管路連結,該交換閥19一端管路連結于該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逆向閥18與該第一吸附桶11的第一順向閥15之間的管路上,該交換閥19另一端管路連結于該第二吸附桶12的第二順向閥16與該第一吸附桶12的第一逆向閥17之間的管路上。
經由上述習用系統及方法進一步分析得知,仍存在下列問題:
當該第一吸附桶11進行吸附,該第二吸附桶12進行再生,該第一吸附桶11經該出氣口112、該第一順向閥15輸出100%的壓縮氣體,其中分流85%壓縮氣體供給現場,另外分流15%壓縮氣體經該交換閥19及該第二順向閥16輸至該第二吸附桶12,所以不論該第一吸附桶11或該第二吸附桶12再生時皆會耗費15%的壓縮氣體,相對的氣壓源將產生15%的耗能,日積月累下所消耗的能源甚為可觀,故如何解決壓縮氣體的耗費,降低生產壓縮氣體的成本,前述即為習用極需改良研發的問題所在。
有鑒于此,本案設計人乃經詳思細索,遂以多年的經驗加以設計,經多方探討并試作樣品試驗,及多次修正改良,終而開發出一種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統。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統,其目的在于通過限流件的限流及真空馬達的吸力,互相搭配進行真空再生。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真空吸附式干燥系統包含:
一第一吸附桶,具有一進氣口及一出氣口;
一第二吸附桶,具有一與該第一吸附桶的進氣口管路連結的進氣口及一與該第一吸附桶的出氣口管路連結的出氣口,且該第一吸附桶的進氣口與該第二吸附桶的進氣口分別與氣壓源管路連結;
至少二限流件,裝設于該第一吸附桶的出氣口與該第二吸附桶的出氣口管路連結的管路上,對壓縮空氣進行限流導入該第一吸附桶或該第二吸附桶;以及
一真空馬達,裝設于該第一吸附桶的進氣口與該第二吸附桶的進氣口管路連結的管路上,對該第一吸附桶或該第二吸附桶進行抽真空。;
藉由前述進一步分析將可獲得下述功效:該吸附桶進行再生時,通過該限流件內徑的限縮,以及搭配該真空馬達的真空吸力,將減少吸附桶再生所需的壓縮氣體,且減輕氣壓源的供給量,相對節省氣壓源的生產成本進而達到節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習用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圖。
圖3是系本實用新型圖2的局部示意圖一。
圖4是本實用新型圖2的局部示意圖二。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平面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圖2的動作示意圖一。
圖7是本實用新型圖2的動作示意圖二。
圖8是本實用新型圖2的動作示意圖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簡松榮;蔡文杰,未經簡松榮;蔡文杰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60412.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