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機械提升式雙循環厭氧反應器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032472.5 | 申請日: | 2008-03-07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90128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2-04 |
| 發明(設計)人: | 郭永福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科技學院 |
| 主分類號: | C02F3/28 | 分類號: | C02F3/28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范晴 |
| 地址: | 215011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機械 提升 雙循環 反應器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濃度有機廢水厭氧反應器,特別涉及一種帶有機械提升的雙循環厭氧反應器。
背景技術
傳統內循環厭氧反應器,是在UASB反應器的基礎上開發成功的第三代超高效厭氧反應器。內循環厭氧反應器可以看作是由兩個UASB反應器疊加串聯構成。由5部分組成:混合區、第一反應區、第二反應區、內循環系統和出水區。其中內循環系統是內循環厭氧反應器的核心部分,由三相分離器、沼氣提升管、氣液分離器和污泥回流管組成。通過內循環系統,加強回流的污泥和進水的充分快速混合,提高傳質效果。
傳統內循環厭氧反應器的基本構造如圖1所示,進水由反應器1底部進水管)進入第一反應室3,與厭氧顆粒污泥均勻混合,并產生沼氣,在一級三相分離器22處進行泥水氣的三相分離,分離出的污泥沿回流縫13滑回反應器底部。而沼氣攜帶剩余污泥和水沿著沼氣提升管23上升至反應器1頂的氣液分離器25,被分離出的沼氣從氣液分離器25頂部的集氣管6排走,分離出的泥水混合液沿著污泥回流管24返回到第一反應室3的底部,實現混合液的內部循環,內循環厭氧反應器的稱號由此得來,廢水經過第一反應室3處理后隨即進入到第二反應室4,第二反應室4繼續反應,反應過程同第一反應室3,最后處理過的上清液由出水管5排走。
與以UASB為代表的第二代高效厭氧反應器相比,內循環厭氧反應器具有以下的技術優點:(1)容積負荷率高,在處理相同的廢水時,內循環厭氧反應器的容積負荷是普通UASB的4倍左右,故其所需的反應體積僅為UASB的1/4~1/3;(2)液體上升流速大,水力停留時間短;(3)基建投資省,占地也更少;(4)反應器內生物量大,內循環液與進水混合均勻,系統抗沖擊負荷能力強,運行穩定;(5)適用范圍廣,可處理低、中、高濃度廢水以及含有毒物質的廢水。
傳內循環統厭氧反應器存在以下主要缺陷:
(1)內循環問題:傳統IC反應器的循環系統通過三相分離器、沼氣提升管、污泥下降管以及氣液分離器等來實現,采用這種內循環技術,內部管路系統過多,占用了反應器的有效空間,影響了反應效率,也使得反應器結構和施工變得復雜。
(2)高徑比問題:傳統內循環厭氧反應器高徑比一般為4~8,高度可達16~25m,甚至有些IC反應器的頂部還須設置避雷設施。過大的高徑比將增加水泵的動力消耗,增加企業運行費用。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機械提升式雙循環厭氧反應器,該新型厭氧反應器既能保留反應器內循環的優點,也使其結構得到簡化,高度大大降低,造價及運行成本也進一步降低。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機械提升式雙循環厭氧反應器,包括反應器,反應器的底部設有進水管,進水管與反應器內的第一反應室連通,第一反應室上方連通有第二反應室,反應器上部設有出水管,反應器頂部設有集氣管,所述反應器內上部設有縱向設置上下端開口的導流筒,所述導流筒和反應器側壁之間設有導流板,導流筒內為第二反應室,第一反應室與第二反應室通過導流筒的下端開口直接連通,導流筒上方的導流板之間為集氣室,集氣室與集氣管連通,導流筒和導流板之間為污泥回流區,導流板和反應器壁之間為沉降室,沉降室與出水管連通,第二反應室與污泥回流區通過導流筒上端開口連通,所述第一反應室和污泥回流區及沉降室之間設有向下斜向反應器壁的隔板,隔板前端與反應器壁之間構成回流縫,污泥回流區的下端和沉降室的下端連通并通過回流縫與第一反應室連通。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科技學院,未經蘇州科技學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32472.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反向饋電以太網裝置
- 下一篇:一種浮水植物圍欄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