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醫用腸系膜微循環恒溫盒無效
| 申請號: | 200820021231.0 | 申請日: | 2008-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75453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07 |
| 發明(設計)人: | 曹吉超;徐紅巖;馬劍鋒;劉萍;王立祥;江虹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J1/00 | 分類號: | A61J1/00;B01L3/00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書剛 |
| 地址: | 250061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醫用 腸系膜 微循環 恒溫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供醫療衛生機構研究所、實驗室做動物活體分離器官微循環實驗時使用的醫用腸系膜微循環恒溫盒,屬于醫療儀器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醫用腸系膜微循環裝置主要包括圖象處理軟件、顯微鏡和外置恒溫盒。目前廣泛使用的恒溫彩色循環顯微儀中的恒溫盒在微循環實驗中能起到關鍵作用,但在實際應用中發現存在許多弊端,①漏電:因該恒溫盒內有一個帶爐絲加熱棒,當營養液加入后,由于離子作用易出現導電現象而產生帶爐絲加熱棒漏電,從而引起實驗室電路故障,電腦突然關閉,使一些做好的圖形和數據無法保存;②水槽內溫度不易控制恒定:因控溫儀的質量不過關造成恒溫盒內的溫度不準,達不到實驗所要求的溫度;③漏水:恒溫盒制作簡陋,由于經常熱脹冷縮而出現粘結處漏水現象;④需經常更換加熱棒內爐絲:由于加熱過程中致使水分不斷蒸發,液面不斷下降,水源補充不及時,經常導致加熱棒干燒造成爐絲燒斷;⑤購買費用較高:現在一個恒溫盒必須連接一個恒溫控制儀,如果一個實驗室開四組學生實驗就得購買四套恒溫盒和恒溫控制儀。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循環顯微儀中的恒溫盒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安全可靠、成本低的醫用腸系膜微循環恒溫盒。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醫用腸系膜微循環恒溫盒包括營養液盒、循環水槽和恒溫水浴泵,營養液盒和循環水槽分上下兩層連接在一起,上層營養液盒的上端開有動物組織切入口和排氣孔,底部一角開有排放口,循環水槽內設有上下貫通的空心透光柱,循環水槽內設有上下貫通的與營養液盒內排放口連通的廢棄營養液排空管,循環水槽的一側開有循環水進管和循環水出管,并分別與恒溫水浴泵的進出口連接。
廢棄營養液排空管的下端連接有帶彈簧夾的皮管,以方便排出廢棄營養液。
一臺恒溫水浴泵可以帶動多個微循環恒溫盒。恒溫水泵能夠將下層循環水槽內的循環水溫度控制在0~50℃范圍。上層密閉的營養液盒內營養液的溫度是通過下層循環水槽內水的溫度循環傳送上去的。上層營養液盒內沖洗動物組織用的廢棄營養液通過排空管排入到廢液缸中。
本實用新型采用恒溫水浴泵,廢除了原有恒溫盒中的加熱棒,克服了原有裝置容易出現的漏電、漏水、溫度不易控制、價格昂貴等缺陷。在實驗中只需用一臺恒溫水浴泵,既可連接多個微循環恒溫盒,即節約了經費,又安全可靠。同時還避免了恒溫盒出現故障影響實驗標本狀態和實驗效果的現象。
附圖說明
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循環水槽,2、營養液盒,3、空心透光柱,4、固定連接插口,5、廢棄營養液排空管,6、循環水進管,7、循環水出管,8、恒溫水浴泵,9、動物操作臺,10、動物組織切入口,11、排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醫用腸系膜微循環恒溫盒包括營養液盒2、循環水槽1和恒溫水浴泵,營養液盒2和循環水槽1分上下兩層連接在一起。上層營養液盒2上端開有動物組織切入口10和排氣孔11,底部一角開有營養液排放口。循環水槽1的中部設有上下貫通的空心透光柱3,用于觀察標本。循環水槽1的底板上設有U型固定連接插口4,用于恒溫盒與顯微鏡架的固定連接。循環水槽1內還在一角設有上下貫通的廢棄營養液排空管5,該廢棄營養液排空管5與上層營養液盒2底部的排放口連通,廢棄營養液排空管5的下端連接有帶彈簧夾的皮管(未畫出)。循環水槽1的一側開有循環水進管6和循環水出管7,并分別與恒溫水浴泵8的進出口連接。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時,首先將微循環恒溫盒通過固定連接插口4與倒置顯微鏡連接在一起,將一定溫度的恒溫循環水在循環水泵8的作用下通過循環水進口6和循環水出口7使下層密閉的循環水槽1達到一定的溫度;然后在上層密閉的營養液盒2內加入營養液,通過下層密閉的循環水槽1的熱傳導作用使上層密閉的營養液盒2內的營養液達到一定溫度,將動物置于動物操作臺9的臺面上,解剖后取出腸系膜由動物組織切入口10放進營養液盒2內的營養液中,將其固定在空心透光柱3的上端,通過倒置顯微鏡觀察相關的實驗指標并用電腦進行數據處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20021231.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