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有效
| 申請號: | 200810301728.2 | 申請日: | 2008-05-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88005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1-25 |
| 發明(設計)人: | 魏銘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R33/96 | 分類號: | H01R33/96;H01R33/18;H01R13/71;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109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便攜式 電子 裝置 充電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手機、媒體播放器、個人數字助理(PDA)等便攜 式電子裝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大多數便攜式電子裝置采用二次電池作為電 力來源,并在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外殼上設有與二次電池的電極相連接的導電 接腳。當便攜式電子裝置需要充電時,將其插設于充電座內即可。
請同時參見圖1與圖2,所示為一種現有的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10, 其包括一個主體11與一個底座12。主體11設置于底座12上方,主體11包 括一底板111與沿底板111邊緣垂直延伸的相對兩側壁112,底板111上開 設有兩個通孔1110,且底板111與兩側壁112共同構成一插置槽13,用于 插設便攜式電子裝置。底座12內設有一電路板121以及兩個充電端子122。 兩個充電端子122的一端與電路板121電連接,兩個充電端子122的另一端 穿過底板111的通孔1110而凸伸出底板111外。當便攜式電子裝置需要充電 時,將其插設于充電座10的插置槽13內,便攜式電子裝置下端的導電接腳 與充電端子122接觸即可進行充電。
然而,便攜式電子裝置在日常使用的過程中往往會積聚一定量的靜電, 當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時,由于充電端子122直接與電路板121電連接,在 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導電接腳與充電端子122靠近的瞬間,積聚在便攜式電子 裝置上的靜電會經由充電端子122對電路板121放電。當此放電電壓足夠高 時,就會導致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10的永久性損壞。
發明內容
鑒于以上內容,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有效防止靜電損壞的便攜式電子裝置 充電座。
一種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包括一主體與一底座,該主體包括一插置 槽,該底座內設有一電路板及與該電路板電連接的充電端子,該便攜式電子 裝置充電座還包括設置于該底座內的金屬彈片,該金屬彈片的一端凸伸出該 插置槽的槽底,未充電時,該金屬彈片與該充電端子相分離;需充電而將便 攜式電子裝置插設該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時,該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導電接 腳先與該金屬彈片接觸,隨后該金屬彈片受壓發生彈性形變而與該充電端子 相接觸。
相較于現有技術,上述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通過金屬彈片與充電端子 的彈性接觸實現充電。未充電時,金屬彈片與充電端子相分離,充電時,將 便攜式電子裝置插設于插置槽內,金屬彈片受壓發生彈性形變而與充電端子 相接觸。在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導電接腳與金屬彈片靠近的瞬間,積聚在便攜 式電子裝置上的靜電通過該金屬彈片得以釋放。由于靜電釋放的時間極短 (約為10納秒),所以在靜電釋放的時間內,金屬彈片還未來得及發生彈性形 變與充電端子相接觸,即靜電不會經由充電端子對電路板放電。因此,上述 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可以有效防止靜電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的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在未充電時的剖視 圖。
圖4是圖3所示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在充電時的剖視圖。
圖5是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的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在未充電時的剖視 圖。
圖6是圖5所示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在充電時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的便攜式電子裝置充電座進一 步詳細說明。
請參見圖3,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的便攜式電子裝置20,其包括 一個主體21與一個底座22。主體21設置于底座22上方,主體21包括一底 板211與沿底板211邊緣垂直延伸的相對兩側壁212,底板211上開設有兩 個通孔2110,且底板211與兩側壁212共同構成一插置槽23,用于插設便 攜式電子裝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鴻富錦精密工業(深圳)有限公司;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301728.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人機接口裝置及操縱方法
- 下一篇:周邊裝置的固定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