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光信號傳輸處理方法、發送裝置及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0810224897.0 | 申請日: | 2008-10-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72918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6-09 |
| 發明(設計)人: | 李良川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4J14/06 | 分類號: | H04J14/06;H04B10/14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凱特來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60 | 代理人: | 鄭立明 |
| 地址: | 518129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信號 傳輸 處理 方法 發送 裝置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信傳輸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光信號傳輸處理方法、發送裝 置及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單波長傳輸速率的增加,光信號在傳輸光纖中的損傷成為高速光傳 輸系統的關鍵問題,相干接收可以把光域的損傷線性轉換到電域,利用電域 處理補償線路的色散和偏振模色散PMD損傷,是當前高速傳輸處理中重要的 技術手段,但這種處理方式的缺點在于受到非線性效應的限制。
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的處理方式是在光傳輸系統的發射裝置對激光器 LD1(Laser?Diode,LD)產生經耦合器coupler輸出的單波長光信號的X偏振 方向和Y偏振方向分別進行四相移鍵控調制器QPSK調制,通過偏振合束器 (Polarization?Beam?Combiner,PBC)把波長相同而偏振方向正交的光信號 耦合進入傳輸光纖中進行傳輸;光傳輸系統的接收裝置接收光纖中傳輸來的 光信號,通過偏振分束器(Polarization?Beam?Splitter,PBS)在X偏振方 向和Y偏振方向進行偏振解復用,兩個偏振方向的光信號分別與本地激光器 LD2生成的本地光信號功分后通過90度混頻器(90°Hybrid)進行相干混頻, 混頻后得到四路輸出光信號,分別輸入到2個平衡接收機中進行平衡接收轉換 為電信號,平衡接收機輸出的電信號放大后進入模數轉換器(Analog digital?converter,ADC)中進行模數轉換,然后對得到的數字信號進入數 字信號處理器(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進行處理,消除傳輸中 的各種損傷,如色散(Chromatic?Dispersion,CD)、偏振模色散 (Polarization?Mode?Dispersion,PMD)、偏振相關損耗(Polarization Dependent?Loss,PDL)等,最后進行載波相位估計,恢復出調制在相位上的 信號。
從上述對現有技術的光傳輸系統介紹中,發明人發現上述現有技術至少 存在以下問題:現有的光傳輸系統受到非線性的影響,當光信號的入纖功率 增大時,非線性效應導致無法正確恢復載波的相位。通常采用降低光信號入 纖功率的方法來降低系統的非線性效應,但是這樣會造成光傳輸系統的光信 噪比(Optical?Signal?Noise?Ratio,OSNR)的降低,限制了光傳輸的距離。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現有光傳輸系統存在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一種光信號傳 輸處理方法、發送裝置及系統,使光纖中的非線性效應得到抑制,增大系統 非線性容限,不降低輸入端的光信號入纖功率,延長了傳輸距離。
一種光信號發送裝置,包括:
發送端光信號生成裝置,用于生成不同波長的光信號A和光信號B;
第一偏振控制器,用于對所述光信號A進行偏振控制,產生X偏振光信號 A;
第二偏振控制器,用于對所述光信號B進行偏振控制,產生Y偏振光信號 B;
第一四相移鍵控調制器,用于對所述X偏振光信號A進行調制;
第二四相移鍵控調制器,用于對所述Y偏振光信號B進行調制;
偏振合束器,用于將調制后的所述X偏振光信號A和調制后的所述Y偏振光 信號B合成雙載波單偏振光信號。
一種光信號傳輸系統,包括:
發送端光信號生成裝置,用于生成不同波長的光信號A和光信號B;
第一偏振控制器,用于對所述光信號A進行偏振控制,產生X偏振光信號 A;
第二偏振控制器,用于對所述光信號B進行偏振控制,產生Y偏振光信號 B;
第一四相移鍵控調制器,用于對所述X偏振光信號A進行調制;
第二四相移鍵控調制器,用于對所述Y偏振光信號B進行調制;
偏振合束器,用于將調制后的所述X偏振光信號A和調制后的所述Y偏振光 信號B合成為雙載波單偏振光信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未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22489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