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在OFDM協同/中繼系統中多業務混合傳輸的實現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223764.1 | 申請日: | 2008-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83775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3-11 |
| 發明(設計)人: | 陳書平;張興;付雷;王文博;紀曉東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郵電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12/56 | 分類號: | H04L12/56;H04L27/2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德琦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憲富 |
| 地址: | 100876***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ofdm 協同 中繼 系統 業務 混合 傳輸 實現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在無線網絡中協同傳輸的實現方法,確切地說,涉及一種在OFDM協同/中繼系統中多業務混合傳輸的實現方法,屬于無線通信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信技術和英特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因特網服務,人們希望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夠獲得高速、便捷的英特網服務。與此同時,傳統的無線網絡架構已經不能適應于高速率無縫覆蓋的應用要求。協同/中繼(Cooperative/Relay)技術被認為是未來無線網絡的關鍵技術之一。目前,在國內外各大標準化組織中,包括第三代移動通信項目伙伴3GPP、國際電信聯盟ITU和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等,均將協同/中繼技術列為未來長期演進的LTE+和國際移動電信IMT-Advanced系統的關鍵技術,而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802.16j系列協議已將中繼技術的相關應用進行了標準化工作??梢钥闯?,協同/中繼技術必將成為未來無線通信領域的一項廣泛應用的關鍵技術,其能夠以低成本的優勢提供高速率的無縫覆蓋,滿足未來無線通信的需求。與此同時,因為能夠有效對抗無線通信中的多徑傳輸和符號間干擾問題,正交頻分復用OFDM(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技術作為未來無線通信系統的另一項關鍵技術,在已有的LTE和微波存取全球互通WiMAX(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for?Microwave?Access)等系統中,OFDM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LTE和WiMAX系統的上下行多址方式均基于OFDM技術。目前,在IMT-Advanced的相關國內外各大標準化組織中,包括3GPP、ITU及CCSA等,OFDM技術被認為是未來無線通信系統必不可少的關鍵技術之一。由此可見,OFDM協同/中繼系統必將是未來無線通信領域的關鍵系統之一。
眾所周知,在基于OFDM技術的系統中,無線衰落在各個子載波上不僅相同,當兩子載波帶寬間隔大于信道的相干帶寬時,子載波上的無線衰落互相獨立;這意味著在某一時刻,某些子載波的信道要優于其他子載波,而在另一時刻,這些子載波的信道增益可能比其他子載波差。如果在分配資源時能夠有效利用這種子載波間衰落的差異性,系統的總體吞吐量將得到有效提高。注水準則顯示,如果給某些信道較好、增益較大的子載波分配較多的功率,而給那些信道較差的信道分配的功率較小,甚至不分配功率能夠有效提高系統整體吞吐量和容量。在多用戶OFDM系統中,由于各個子載波相對于各個用戶而言,其衰落各自獨立,互不相同,自適應動態分配子載波和功率給不同的用戶能夠有效地提高多用戶系統的整體容量和吞吐量。在實際系統中,考慮到反饋信息量的傳輸負荷和信道估計等的可實現性,往往將多個信道相關的子載波視為一個子載波組,自適應地分配各個子載波組和相應的功率資源也能夠有效改善系統性能。這種自適應的方法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已有的基于OFDM技術的系統(如LTE、WiMAX等)。
我們知道,自適應的子載波(組)和功率分配的關鍵之一是需要知道各個子載波(組)的信道質量。傳統的網絡架構中,由于只存在一跳鏈路,接收端能夠方便地估計和得到各個子載波(組)上的信道,從而能有效地進行自適應的資源分配。而在協同/中繼網絡中,由于存在兩跳、甚至多跳鏈路,某個子載波(組)在某跳鏈路上的質量好壞并不能夠反映總體鏈路的性能好壞。因此,需要找到一種能夠反映總體鏈路質量的方法來評價某條經過兩跳甚至多跳鏈路傳輸鏈路的總體質量。這樣,就能夠對基于這條鏈路的總體鏈路質量進行有效的信道總體評估,并進行相應的資源管理和無線信道評估;另一方面,基于該鏈路總體質量評估,就能夠有效地進行資源分配。然而,直到目前為止,還未找到一個合適的方法來解決該問題,所以,尋求一種合理的評估方法,以便用于協同/中繼網絡中的總體鏈路質量的評估就成為通信業內眾多科技人員的新課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郵電大學,未經北京郵電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22376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