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車輛用油冷器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810214909.1 | 申請日: | 2008-08-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77391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3-04 |
| 發(fā)明(設計)人: | 俵田雄一;古谷昌志;田島義博 | 申請(專利權)人: | 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株式會社電裝 |
| 主分類號: | F28D9/00 | 分類號: | F28D9/00;F28F3/08 |
| 代理公司: | 中科專利商標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貴亮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用油冷器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具有圓筒狀的側壁部的外殼內,以在熱交換芯的周圍形成冷卻水通路的方式,收容具有沿所述側壁部的軸線相互平行的入口側油通路及出口側油通路,并且,能夠進行所述入口側油通路及所述出口側油通路間的油的轉移的該熱交換芯,在所述側壁部連接形成與所述冷卻水入口通路相通的冷卻水通路的入口管及形成與所述冷卻水出口通路相通的出口管的車輛用油冷器。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知道有在兩端固定第一及第二板的圓筒狀外殼內,收容具有沿該外殼的軸線相互平行的的入口側油通路及出口側油通路的熱交換芯,在外殼連接形成冷卻水入口通路的入口管及形成冷卻水出口通路的出口管的車輛用油冷器。
【專利文獻1】特開2001—215091號公報
然而,在上述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以往的油冷器中,熱交換芯的外周及外殼的內周間的間隙狹窄,冷卻水在該狹窄的間隙中流通,由此導致冷卻水的流速局部地上升。因此,在流通的油的溫度比較高的入口側油通路的附近可能發(fā)生氣穴現象,可能發(fā)生腐蝕。為了避免發(fā)生這樣的問題,考慮將熱交換芯的外周及外殼的內周間的間隙設定為較大,或將入口側油通路從外殼的內表面間隔而配置,但若增大所述間隙,則熱交換芯的外周半徑變小,熱交換效率降低,另外,若增大設定外殼的內周半徑,則導致油冷器的大型化,進而,若將入口側油通路從外殼的內表面間隔而配置,則縮短入口側油通路及出口側油通路間的距離,導致熱交換效率的降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鑒于所述情況,提供能夠避免油冷器的大型化及熱交換效率的降低,同時,能夠抑制在與入口側油通路對應的部分處的伴隨冷卻水的流通的氣穴現象或腐蝕的發(fā)生的車輛用油冷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所述的發(fā)明,一種車輛用油冷器,在具有圓筒狀側壁部的外殼內,將熱交換芯以在該熱交換芯的周圍形成冷卻水通路的方式收容,所述熱交換芯具有沿所述側壁部的軸線相互平行的的入口側油通路及出口側油通路,并且,能夠進行所述入口側油通路及所述出口側油通路間的油的轉移,在所述側壁部連接形成與所述冷卻水通路相通的冷卻水入口通路的入口管及形成與所述冷卻水通路相通的冷卻水出口通路的出口管,所述車輛用油冷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入口側油通路的外側方的所述外殼的側壁部形成有向外側膨出的膨出部。
另外,第二方面的發(fā)明,除了第一方面所述的發(fā)明的結構之外,其特征在于,在向與所述側壁部的軸線正交的平面的投影圖上,在通過所述入口側油通路及所述出口側油通路的軸線的直線的兩側分開配置所述冷卻水入口通路及所述冷卻水出口通路,在相對于所述入口側油通路的所述冷卻水入口通路的相反側,在所述外殼形成有膨出部。
第三方面的發(fā)明,除了第一方面所述的發(fā)明的結構之外,其特征在于,在與所述側壁部的軸線正交的平面上的投影圖上,與連結所述側壁部的軸線及所述入口側油通路的軸線的第一直線正交且通過所述入口側油通路的軸線的第二直線在與所述側壁部相交的兩點間的范圍內,在所述側壁部形成有所述膨出部。
第四方面的發(fā)明,除了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明的結構之外,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管及所述出口管在沿所述側壁部的軸線的方向上空開間隔而與所述側壁部連接,所述膨出部在沿所述側壁部的軸線的方向上配置于所述入口管及所述出口管的向所述側壁部連接的連接部間的范圍。
進而,第五方面的發(fā)明,除了第一~第四方面中任一項所述的發(fā)明的結構之外,其特征在于,將沿所述側壁部的軸線的方向形成為較長的所述膨出部的長邊方向兩端部形成為圓弧狀曲面。
根據第一方面所述的發(fā)明,在入口側油通路的外側方的外殼的側壁部形成向外側膨出的膨出部,因此,在對應于入口側油通路的部分,能夠將外殼的側壁部內表面、和熱交換芯的外周之間的間隙設定為較大,擴大冷卻水的流通剖面積,降低冷卻水的流速。從而,不需要將熱交換芯的外周及外殼的內周間的間隙在全周上設定為較大,或將入口側油通路從外殼的內表面間隔而配置,避免油冷器的大型化及熱交換效率的降低,同時,能夠抑制在對應于入口側油通路的部分處的伴隨冷卻水的流通的氣穴現象或腐蝕的發(fā)生。
另外,根據第二方面所述的發(fā)明可知,在與外殼的側壁部的軸線正交的平面上的投影圖上,在通過入口側油通路及出口側油通路的軸線的直線的兩側分開配置冷卻水入口通路及冷卻水出口通路,因此,能夠使導入外殼內的冷卻水在外殼內有效地流通,而且,在相對于入口側油通路的冷卻水入口通路的相反側,在外殼的側壁部形成膨出部,因此,在從冷卻水入口通路流入的冷卻水在與入口側油通路對應的部分與側壁部的內表面接觸而剝離的一側配置膨出部,從而能夠有效地抑制氣穴現象的發(fā)生的情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株式會社電裝,未經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株式會社電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214909.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O-甲基-N-硝基異脲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一種模塊化消防應急電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