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用于治療痤瘡的內服中藥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88915.7 | 申請日: | 2008-04-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6428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17 |
| 發明(設計)人: | 張志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志英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6 | 分類號: | A61K36/9066;A61K9/14;A61K9/20;A61P17/10;A61K33/0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10010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 國省代碼: | 內蒙古;1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用于 治療 痤瘡 內服 中藥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治療痤瘡的內服中藥,本發明還涉及該內服中藥的制備方法,屬于中醫藥領域。
背景技術
痤瘡,俗稱粉刺,是一種常見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癥疾病,多發于青春期。該疾病雖然不影響人體的正常生理機能,但卻會影響人的容貌,且其損害發生于特定的皮脂腺分布區,包括顏面以及頸背,故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心理負擔及精神壓力。
從其發病原因來探究,其存在很多誘病因素,一般認為其誘因為:青春期雄性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皮脂腺腫大,皮脂腺分泌增多,同時使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栓塞,皮脂淤積于毛囊內形成脂栓(即粉刺)。最為重要的是,在厭氧環境下,痤瘡丙酸桿菌等厭氧菌大量增生繁殖,產生溶脂酶,分離皮脂產生游離酸,刺激毛囊引起炎癥,致使毛囊壁損傷破裂,淤積的皮脂進入真皮內,從而引起毛囊周圍程度不等的炎癥反應。另外,遺傳、內分泌障礙、多脂多糖及刺激性飲食、高溫及某些化學因素,對痤瘡的誘發以及加劇也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中醫俗稱痤瘡為“肺風粉刺”。古代醫書中記載“此病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就其發病誘因分析,中醫認為其多由青春期肺熱,血熱過食肥甘,辛辣之味而引起肝郁化熱、脾胃積熱、蘊阻肌膚所致。
現有技術中,治療痤瘡的藥物很多,但其治療效果不理想。以西醫為例,多采用抗菌素療法、局部剝脫法(使用水楊酸或者丙酮等藥物)、損害內注射療法以及過氧化苯酰和維生素甲酸的內外聯合法,但是采用上述西醫療法,只能治標而無法起到治本的功效,不僅易刺激皮脂腺增生,使皮脂分泌更加旺盛導致痤瘡復發,而且也容易造成對痤瘡區外完好皮膚的損壞,使得皮膚在治療后無法恢復原貌。而使用中醫療法可以針對病因直接作用,祛除血熱濕毒、祛風除濕,使皮膚代謝失調得到全面調理,改善引起痘痘的體征,從而擺脫痘痘、紅腫疙瘩、疤痕的困擾,起到治本的目的。
在現有技術中,中國專利CN1679821A公開了一種用于治療肺胃熱盛所致的痤瘡、急性咽炎的中藥,該中藥以桅子、金銀花、黃芩、大黃、黃連、黃柏、桔梗、薄荷、金銀花為原料藥。諸如上述原料藥的中藥組方很多,但是其療程一般較長,而且療效不明顯。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是現有治療痤瘡的藥物中,使用西藥治療痤瘡容易產生副作用,治標不治本,而現有治療痤瘡的中藥雖沒有副作用,但是其療程很長且療效差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用于治療痤瘡的特效內服中藥。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解決方案實現的,該內服中藥的原料藥的重量份為:生地20~38份、玄參10~20份、白芍5~15份、牽牛子10~20份、生石膏20~38份、知母5~15份、防風5~15份、荊芥5~15份、白茅根10~20份、黃芩5~15份、蒺藜10~20份、僵蠶5~15份、郁金5~15份、丹參10~20份、全瓜蔞10~20份、天花粉10~20份、茯苓5~15份、菊花5~15份、蒲公英20~38份、三棱3~10份、莪術3~10份、連翹10~20份、牡丹皮5~15份、梔子5~15份、紫花地丁10~20份、半夏5~15份、烏藥5~15份、天冬5~15份、麥冬5~15份、桔梗3~10份、沙參10~20份、赤芍10~20份、白芷5~15份。
上述內服中藥原料藥的重量份優選為:生地25~35份、玄參12~18份、白芍8~12份、牽牛子12~18份、生石膏25~35份、知母8~12份、防風8~12份、荊芥8~12份、白茅根12~18份、黃芩8~12份、蒺藜12~18份、僵蠶8~12份、郁金8~12份、丹參12~18份、全瓜蔞12~18份、天花粉12~18份、茯苓8~12份、菊花8~12份、蒲公英25~35份、三棱5~7份、莪術5~7份、連翹12~18份、牡丹皮8~12份、梔子8~12份、紫花地丁12~18份、半夏8~12份、烏藥8~12份、天冬8~12份、麥冬8~12份、桔梗5~7份、沙參12~18份、赤芍12~18份、白芷8~12份。
上述內服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生地30份、玄參15份、白芍10份、牽牛子15份、生石膏30份、知母10份、防風10份、荊芥10份、白茅根15份、黃芩10份、蒺藜15份、僵蠶10份、郁金10份、丹參15份、全瓜蔞15份、天花粉15份、茯苓10份、菊花10份、蒲公英30份、三棱6份、莪術6份、連翹15份、牡丹皮10份、梔子10份、紫花地丁15份、半夏10份、烏藥10份、天冬10份、麥冬10份、桔梗6份、沙參15份、赤芍15份、白芷10份。
其中,該內服中藥的劑型為水劑、粉劑或蜜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志英,未經張志英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8891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