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消聲器的內膽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70332.1 | 申請日: | 2008-09-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63347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2-11 |
| 發明(設計)人: | 任健;傅孝剛 | 申請(專利權)人: | 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1N1/08 | 分類號: | F01N1/08 |
| 代理公司: | 重慶市前沿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郭云 |
| 地址: | 400037重*** | 國省代碼: | 重慶;8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消聲器 內膽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內燃機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內燃機的消聲器內膽。
背景技術
目前,消聲器內膽都是由內膽上罩、內膽下罩、內膽上片、內膽下片、進氣管和排氣管組成,其中內膽上罩和內膽下罩合圍成密封的內膽室,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固定在該內膽室內,二者將內膽室分隔成大小相等的上、下二個腔室,并在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上開通孔,使上、下二個腔室相通,其中下腔室與所述進氣管相通;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部分重疊,二者的不重疊部分形成排氣腔室,該排氣腔室的容積小于上、下腔室,排氣腔室上開有進氣孔與上腔室相通,該排氣腔室還連接排氣管,經排氣管與外界相通。
整個消聲器內膽就形成三個腔室,其中下腔室為進氣腔室,內燃機尾氣經進氣管進入下腔室后,穿過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上的通孔進入上腔室,再進入排氣腔室,由排氣管向外界排出內燃機尾氣,實現尾氣的消聲和降躁,并減少功率的損失。
現有消聲器技術的缺點是:消聲器體積受到內燃機大小的限制,消聲器內膽的體積都比較小,其輸出功率依然較大,消聲器的消聲、降躁效果很小,且消聲器的內膽很容易出現過熱的現象。
發明內容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消聲器的內膽,能消除消聲器內膽過熱的現象。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消聲器的內膽,由內膽上罩、內膽下罩、內膽上片、內膽下片、進氣管和排氣管組成,其中內膽上罩和內膽下罩合圍成密封的內膽室,所述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固定在該內膽室內,并將內膽室分隔成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的同一端向內凹陷,對接后形成排氣腔室,在該排氣腔室上開有進氣孔與所述內膽室相通,該排氣腔室連接所述排氣管,排氣管穿出所述內膽室與外界相通,其關鍵在于:所述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的另一端也向內凹陷,對接后形成進氣腔室,該進氣腔室開有出氣口與所述內膽室相通,該進氣腔室連接所述進氣管,該進氣管穿出所述內膽室與外界相通;
分隔內膽室,使進氣腔室進入上、下兩個腔室的氣流量和速度出現差異,上、下兩個腔室的氣壓出現輕微失衡,當氣流匯入排氣腔室時,在排氣腔室內出現壓差,提高了氣流的混亂程度,降低消聲器的輸出功率,提高了消聲、降躁的效果。
所述進氣腔室容積為排氣腔室容積的0.9~1.1倍,所述內膽室的容積是進氣腔室的2~2.5倍。
當內膽室的容積小于進氣腔室容積的2倍時,內膽室內的熱能不易排出,容易引起內膽室的內膽上罩和內膽下罩的溫度高、發紅,嚴重影響消聲器的壽命;當內膽室的容積大于進氣腔室容積的2.5倍時,進氣腔室和排氣腔室的熱能不易排出,容易引起內膽上片、內膽下片的溫度高、發紅,嚴重影響消聲器的壽命。
在保持消聲器內膽體積不變的情況下,改變內膽上片和內膽下片在內膽室里的布置形式,實現進氣腔室、排氣腔室和內膽室的容積比例調整,保證了整個消聲器的內膽不會出現過熱現象。
所述排氣管一端在所述排氣腔室的側壁上,在所述內膽室內的排氣管位于所述進氣腔室和排氣腔室之間。
排氣管設置在進氣腔室和排氣腔室之間,也就是內膽室的中部,可以迅速將內膽室的熱能傳遞出去,提高消聲器的散熱效果。
所述排氣腔室的上端面和下端面都開有10~100個所述進氣孔與所述內膽室相通,進氣孔的孔徑為3~6mm。
所述進氣孔面積之和為所述進氣管截面積的1.5~2倍。
進氣管截面積F是根據內燃機排氣量Q決定,以滿足
1.5~2倍面積要求,能實現消聲器的排氣流速V’=40m/s~60m/s。降低流速,也就降低消聲器的輸出功率,提高了消聲、降躁的效果。
當截流面積一定后,將截流面積劃分成多個單元可以降低噪聲,因此可以在排氣腔室上開10~100個甚至更多的進氣孔,只要保證每個進氣孔的孔徑為3~6mm。
所述進氣管穿過所述下腔室與進氣腔室的下底面連接,該進氣腔室的側壁開有至少四個三角形出氣口,其中一半的出氣口與所述下腔室相通,其余出氣口與所述上腔室相通,所述出氣口處固定有引流片,引流片與所述出氣口的夾角呈45°,出氣口朝向所述排氣管。
引流片45°夾角有助于尾氣引流,進氣腔室出氣口排出的尾氣經引流片引向排氣管,能提高內膽室內的散熱速度。
所述出氣口面積之和為所述進氣管截面積的1.5~2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70332.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