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液壓裝置的多路換向閥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810055511.8 | 申請日: | 2008-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28912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2-24 |
| 發(fā)明(設計)人: | 張慶安;袁利才;趙輝;李小軍;馬電虎;張林慧 | 申請(專利權)人: |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太原研究院;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山西煤機裝備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5B13/02 | 分類號: | F15B13/02;F16K27/00 |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達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江淑蘭 |
| 地址: | 030006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液壓 裝置 換向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液壓裝置的多路換向閥,屬煤礦設備零部件的設計與制造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液壓裝置由于運轉平穩(wěn)、力量大、具有防爆性,在諸多煤礦設備及重型設備中得到應用。
液壓裝置主要由液壓油箱、液壓油泵、液壓管路、液壓馬達、液壓控制閥、液壓換向閥組成,液壓換向閥也有多種形式,例如:單向換向閥、雙向換向閥、多向換向閥等,由于其結構的不同,機件的加工方式不同,使換向閥也會產(chǎn)生諸多弊端,例如:有的機件強度低,不能承受液壓油的沖擊,有的結構不夠合理,換向速度慢、效率低,不夠準確,有的體積大、占用空間較大,有的換向閥工藝堵通徑小、流量小、承受壓力低,給液壓換向帶來了許多不足,一些較高檔的換向閥大都依靠進口。
發(fā)明內(nèi)容
發(fā)明目的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背景技術的不足,設計一種工藝堵通徑大、厚度小、承受壓力高、通用性好的多路液壓換向閥,換向閥主要機件采用沖壓成型,以大幅度提高液壓多路換向閥的性能,填補國內(nèi)此類產(chǎn)品的空白。
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主要結構由:進液閥、換向閥、節(jié)流換向閥、回液閥組成;在進液閥1的右部為換向閥2,在換向閥2的右部為節(jié)流換向閥3,在節(jié)流換向閥3的右部為回液閥4,之間由上螺柱5、下螺柱6穿過,并由螺母7、8、9、10固定;進液閥1的上部為上閥體11、下部為下閥體12,并由螺釘50固定,其上部為螺釘17,并由螺母18固定;換向閥2的上部為上閥體13、下部為下閥體14、閥座25,并由螺釘88固定;節(jié)流換向閥3上部為上閥體15、下部為下閥體16、閥座26,并由螺釘88固定;在進液閥1的下閥體12上設有螺孔27、28;在換向閥2的上閥體13上設有操作桿安裝塊60、螺孔29,其上部為操縱桿104,并由螺母105固定,下閥體14上設有堵頭30;在節(jié)流換向閥3的上閥體15上設有操縱桿安裝塊61、螺孔31,在節(jié)流換向閥3的下閥體16上設有堵頭32;在回液閥4的上下部設有螺孔33、34;螺孔27、28、33、34與無軌膠輪車的液壓機構對應聯(lián)接。
所述的進液閥1,由上閥體11、下閥體12組成整體結構,在下閥體12的上部為上閥體11,之間由密封圈49密封、螺釘50固定;在上閥體11的中間為活塞腔37、并聯(lián)通下閥體12內(nèi)的上腔38、活塞腔54、下腔45,活塞腔37、上腔38、活塞腔54、下腔45連通,由上至下依次裝有調(diào)節(jié)活塞35、彈簧36、活塞推桿39、閥座40、活塞桿41、彈簧42、堵頭43,并由堵頭44堵住下腔45,堵頭44側部設有工藝堵頭46;在下閥體12內(nèi)中右部為進液口47,并聯(lián)通供液口53、過液口48;在下閥體12的左部設有連接孔51、52,連接孔51、52由螺柱5、6穿過并聯(lián)接固定。
所述的進液閥1的下閥體12為方形體,中間上部為上腔38,上腔38下部為閥座40,閥座40下部為活塞腔54,活塞腔54下部為堵頭孔57,堵頭孔57下部為下腔45,下腔45下部為堵頭孔58,堵頭孔58左側部為工藝孔59;下閥體12中間右部為進液口47,進液口47聯(lián)通過液口48;下閥體12上部設有螺孔55、56;下閥體12左側部為連接孔51、52。
所述的換向閥2,在閥座25的上部為下閥體14,下閥體14的上部為上閥體13,上閥體13與下閥體14通過螺釘88、密封圈71、72、73、74、擋片75固定聯(lián)結;上閥體13內(nèi)為上閥腔62,下閥體14內(nèi)為下閥腔80、上腔94、中間腔81、下腔82,上閥腔62、下閥腔80、上腔94、中間腔81、下腔82上下聯(lián)通;在上閥腔62、下閥腔80、上腔94、中間腔81、下腔82內(nèi)由上至下依次裝有升降桿63及其上的銷64、螺母65、擋圈66、彈簧67、罩子68、銷69、活塞桿70、銷76、閥芯77,下腔82下部由閥座25和密封圈106堵住;在下閥體14右上部為出液口84、并聯(lián)通下閥腔80、上腔94,在下閥體14的右下部為出液口85,并聯(lián)通中間腔81、下腔82,在中間腔81內(nèi)的閥芯77內(nèi)設有供液口87,供液口87聯(lián)通單向閥86、進液口79,并由堵頭78堵住;在下閥體14的左內(nèi)部設有聯(lián)接過孔90、91;在上閥體13的左上部設有操作桿安裝塊60,并由螺母29固定,安裝塊60上部設有操縱桿104,并由螺母105固定;上腔94與出液口84聯(lián)通,并由閥芯77隔絕,下腔82與出液口85聯(lián)通,并由閥芯77隔絕;上閥體13左外側為保護罩89。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太原研究院;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山西煤機裝備有限公司,未經(jīng)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太原研究院;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山西煤機裝備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55511.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同類專利
- 專利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