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圓偏振光合成線偏振光形成矢量光束的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53533.0 | 申請日: | 2008-06-1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20134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2-10 |
| 發明(設計)人: | 劉耕遠;李瑾鋮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耕遠;李瑾鋮 |
| 主分類號: | G02B27/28 | 分類號: | G02B27/28;G02B17/08;G02B1/10 |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杜文茹 |
| 地址: | 300193天津市南***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偏振光 合成 形成 矢量 光束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線偏振光的合成,特別是涉及一種通過對兩束橢圓偏振光的干涉,從而在干涉視場中得到線偏振光的圓偏振光合成線偏振光形成矢量光束的裝置。
背景技術
直線偏振光通過旋光物質的時候,會發生旋光的現象,使原直線偏振光的振動面發生旋轉。產生旋光現象的原因必須從物質的結構上去解釋,但是菲涅耳根據振動中的一個原理,即任何一個直線簡諧振動可以看作是兩個相反方向旋轉的同頻率的圓周運動的組合,認為:沿晶體光軸方向傳播的直線偏振光也可看作是由兩個同頻率,旋向相反的圓偏振光組成,在旋光物質中,這兩個圓偏振光有不同的傳播速度,從而導致了旋光現象的產生。
要使兩束旋向不同的圓偏振光可以合成為i方向的直線偏振光,必須使這兩束旋向相反的圓偏振光的j方向(與i方向垂直)的分量相消,而兩束光相消的情況只有滿足干涉條件的時候才能夠達到,因此,可以合成線偏振光的條件就是光的干涉條件。
圓偏振光可以認為是一束i方向的線偏振光與一束j方向的線偏振光的合成,我們知道,兩束光必須有同一方向上的分量,才可能會合成(干涉),即兩束圓偏振光合成(干涉)時,只要分別單獨考慮i方向以及j方向上的合成即可。
在實驗中,由于光在反射、透射后會發生偏振態的改變,因此,很難獲得標準的圓偏振光。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通過對兩束橢圓偏振光的干涉,從而在干涉視場中得到線偏振光的圓偏振光合成線偏振光形成矢量光束的裝置。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圓偏振光合成線偏振光形成矢量光束的裝置,包括有激發生光器,在激光發生器發出的直線光路上,由左至右依次設置有第一偏振片、1/4波片以及第一半透半反透鏡;在經第一半透半反透鏡透射的第一透射光路上設置有第一反射鏡,在經第一半透半反透鏡反射的第一反射光路上設置有第二反射鏡;在經第一反射鏡反射的第二反射光路上由上至下依次設置有1/2波片和第二半透半反透鏡,所述的第一反射光路經第二反射鏡反射形成第三反射光路;所述的第二反射光路經1/2波片后被第二半透半反透鏡反射,所述的第三反射光路被第二半透半反透鏡透射,所述的經第二半透半反透鏡的透射光路和反射光路重合為光路,并在重合的光路上由左至右依次設置有擴束鏡和第二偏振片;在上述的結構中要保證:所述的第一半透半反透鏡和第二半透半反透鏡均為5∶5的半透半反透鏡,且第一半透半反透鏡和第二半透半反透鏡的鍍膜方向相反;所述的第一反射鏡和第二反射鏡均為平面反射鏡;所述的第一透射光路、第二反射光路的總光程與第一反射光路、第三反射光路的總光程相等,且第一透射光路、第二反射光路、第一反射光路及第三反射光路的光路嚴格共面;所述的第一半透半反透鏡、第二反射鏡及第一反射鏡三者平行設置。所述的第二半透半反透鏡設置在第二反射光路和第三反射光路的交點上。
本發明的圓偏振光合成線偏振光形成矢量光束的裝置,結構簡單,便于制作,不需圓偏振光也可以合成線偏振光,即,通過對于兩束橢圓偏振光的干涉,從而在干涉視場中得到線偏振光。本發明的裝置具有很好的物理應用性。本發明的裝置在光學微操作以及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非線性光學)以及光子晶體方面都有一定的應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兩束旋向相反的圓偏振光的分解為相互垂直的兩個分量的示意圖;
圖3是橢圓方程示意圖。
其中:
1:第一偏振片??????????2:1/4波片
3:第一半透半反透鏡????4:第二反射鏡
5:第二半透半反透鏡????6:第一反射鏡
7:1/2波片?????????????8:擴束鏡
9:第二偏振片??????????10:激光發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具體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發明是如何實現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耕遠;李瑾鋮,未經劉耕遠;李瑾鋮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5353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