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腐熟有機廢棄物制造生物有機肥的微生物復合發酵菌劑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52112.6 | 申請日: | 2008-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86597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22 |
| 發明(設計)人: | 何宗均;梁海恬;李玉華;許前欣 | 申請(專利權)人: | 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C05F11/08 | 分類號: | C05F11/08;C12N1/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00193天*** | 國省代碼: | 天津;1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腐熟 有機 廢棄物 制造 生物 有機肥 微生物 復合 發酵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微生物發酵菌劑范圍,特別涉及用于富含纖維素和有機質的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污泥、菇渣、中藥渣、園林剪切物、草炭、蓖麻粕、骨粉、豆粕粉的堆肥腐熟并制造生物有機肥料的一種微生物復合發酵菌劑。
背景技術
目前,我國總有機廢物排放量為41.3~43.4×108t,其中畜禽糞便排放量已達18.84億t,相當于工業廢棄物排放量的3.4倍,今后十年,畜禽養殖業還將以8%的速度遞增,另外秸稈產生量達6.4億t,干污泥排放量約為667萬t,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菇渣、中藥渣、園林剪切物廢棄物的產生也迅猛發生,這些廢棄物由于大部分得不到很好的處理和應用,已對水體、大氣、土壤、人體健康及生態系統造成了的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解決這些有機廢棄物的出路,保護環境,是當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同時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穩定的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無公害農產品已成為我國食物消費的最基本要求,但是,農戶習慣使用未腐熟有機肥料及一味注重化肥的使用這一傳統做法往往和這一要求相違背。
應用發酵菌劑快速處理農業廢棄物生產有機肥料,是國內外解決以上問題的主要做法。目前,美國、日本等國以微生物轉化再生資源及其綜合利用的″白色農業″已經起步,在發展使用有機廢棄物生產有機肥上,均已進入規模化生產,美國有200余家從事有機肥生產的企業,主要經營添加活性菌劑處理植物有機體和排泄物;日本早在80年代就在研究微生物菌劑處理畜禽糞便,日本農業生產已大量施用生物有機肥。我國在提高傳統有機肥積造技術、研制有機肥方面也發展較快,國家計委已把″農業廢棄物高效、合理利用″列為重點支持項目之一。
在我國,已有國外菌劑及有機肥生產工藝進入到了我國,與國內相關產品及技術共同在廢棄物處理行業發揮著作用。但是國內外發酵菌劑除存在價格昂貴等問題外,在技術上多是局限于纖維素的分解,并未考慮到影響有機肥料肥效及品質的一些相關技術問題:1、未考慮在菌劑中使用除臭菌株進行堆肥除臭的處理;2、微生物肥料是一種新型的環境友好型肥料,在有機肥腐熟過程中加入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鉀菌并進行生長繁殖制造生物有機肥是現有發酵菌劑沒有考慮的;3、堆肥發酵中,畜禽糞便是主要的原料,由于畜禽糞便是由飼料轉化而來,所以堆肥物料往往蛋白質含量高,關于它的轉化分解將會直接影響到肥料的肥效,這應該是堆肥關注的問題;4、堆肥中氨氣的揮發是肥料養分的重大損失,因此對于氨態氮的轉化也是一個應該重視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處,將自主篩選的來自于多種有機廢棄物料中的分解纖維素能力強及耐高溫(70℃)的2株菌株與引進的11株有益菌株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制成一種既可以腐熟有機物料、又可增強堆肥肥效、品質和生物活性的微生物復合發酵菌劑。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微生物復合發酵菌劑,包括1#復合菌劑和2#復合菌劑兩個型號的菌劑,分別應用于主發酵期和后發酵期;其中1#復合菌劑由10株菌株組成,它們是分離于豬糞、牛糞、雞糞、秸稈和污泥堆肥中纖維素分解能力強、耐高溫(65℃)的2株真菌菌株、引進的3株真菌菌株、2株除臭菌株、1株乳桿菌和2株硝化細菌;2#復合菌劑由6株菌株組成,包括固氮菌、解磷菌、釋鉀菌、乳桿菌各1株和硝化細菌2株。乳桿菌各1株和硝化細菌2株在1#和2#菌劑都加入一部分。菌劑分解纖維素、木質素能力強,能快速提高堆溫,加快物質降解速度,固定養分,堆縮短廢棄物無害化停留時間,達到廢棄物資源化,減少環境污染的作用。發酵菌劑可處理畜禽糞便(包括牛糞、豬糞、雞糞、羊糞等)、秸稈(玉米秸稈、麥秸等)、污泥、菇渣、園林剪切物及其它(草炭、蓖麻粕、骨粉、豆粕粉)富含纖維素的有機物料。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未經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52112.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