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9,10-二乙烯蒽衍生物及其在有機電致發光器件中的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50722.2 | 申請日: | 2008-05-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79888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0-08 |
| 發明(設計)人: | 田文晶;夏海建;徐斌;何嘉挺;陳飛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7C15/60 | 分類號: | C07C15/60;C07C1/34;C07C43/215;C07C211/54;C07C205/06;C07C255/51;C07C69/78;C07D209/86;C07D279/22;C07D333/18;C09K11/06;H01L51/50;H01L51/54 |
| 代理公司: | 長春吉大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張景林;劉喜生 |
| 地址: | 130023吉林省***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10 乙烯 衍生物 及其 有機 電致發光 器件 中的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有機電致發光材料領域,具體涉及一種9,10-二乙烯蒽衍生物及其在用于制備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方面的應用。
背景技術
有機電致發光現象被發現已有三十多年的時間,1987年以前,由于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存在的巨大缺陷(開啟電壓>200V),限制了其應用。近十年有機材料及相關器件工藝的不斷突破,使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已達到或接近實用化水平。
1965年Gurnee等首次發表了關于有機電致發光器件的專利(U.S.Pat.No.3,172,862,3,173,050)。1973年Dresner也發表了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方面的專利(U.S.Pat.No.3,170,167)。在這些發明中多芳環有機化合物如蒽、四并苯、五并苯等被用于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早期的器件主要結構特征為單層結構,有機發光層的厚度大于1mm,器件的開啟電壓在200v以上。
80年代美國Kodak公司的鄧青云(C.W.Tang)等首先發現超薄多層器件結構,使器件的開啟電壓大大降低(U.S.Pat.No.4,356,429),引起世界工業界和科技界的廣泛重視。他們的創新在于將雙層有機薄膜夾在兩個電極之間制成了電致發光器件。器件是以導電玻璃為襯底,先蒸鍍上一層空穴注入層或傳輸層(100nm),然后蒸鍍一層電子傳輸層,同時也是電致發光層,最后鍍上一層金屬作為負極,該器件開啟電壓為20v,亮度為5cd/m2。之后他們采用芳香多胺為空穴傳輸層進行器件制備,使器件性能大大提高,亮度可達340cd/m2。
美國Kodak公司的Tang和VanSlyke首先發現Alq3(8-羥基喹啉鋁)具有良好的電致發光性能以后,人們相繼用8-羥基喹啉及其衍生物與Al3+、Zn2+、Ga3+、Be2+等合成出了一系列電致發光材料,這些材料大部分發黃綠光,有些發藍光(見U.S.Pat.No.4,720,432;U.S.Pat.No.4,539,507;C.W.Tang,S.A.VanSlyke,Appl.Phys.1987,51,913;U.S.Pat.No.5,151,629)。1988年,日本Adachi等人又提出了夾層式多層結構的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大大擴展了功能有機材料的選擇(見C.Adachi.,Jpn.J.Appl.Phys.,Part2.,1988,27,L269;C.Adachi.,Jpn.J.Appl.Phys.,Part2.,1988,27,L713)。1990年英國劍橋大學的Burroughs等人用簡單的旋涂成膜的方法將聚苯撐乙烯(PPV)的預聚體制成薄膜,在真空干燥條件下轉換成PPV薄膜,成功地制成了單層結構的聚合物電致發光器件(見J.H.Burroughs,etal.,Nature,1990,347,539),開創了有機聚合物電致發光的研究新紀元。
由于一些性能優良的電致發光材料的發現和器件結構的不斷優化,有機電致發光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見U.S.Pat.Nos.5,151,629;5,150,006;5,141,671;5,073,446;5,061,569;5,059,862;5,059,861;5,047,687;4,950,950;5,104,740;5,227,252;5,256,945;5,069,957;5,122,711;5,554,450;5,683,823;5,593,788;5,645,948;5,451,343;5,623,080;5,395,862)。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存在巨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具有以下的特點:采用有機化合物,材料選擇范圍寬,可實現從藍光到紅光的任何顏色的顯示;驅動電壓低,只需3~10v的直流電壓;發光亮度和發光效率高;全固化的主動發光,視角寬,響應速度快;制備過程簡單,費用低;超薄膜,重量輕,可制備在柔性的襯底上,器件可彎曲折疊等。因此,有機電致發光器件可應用在照明領域、數字顯示領域和光電耦合器等,同時在大尺寸平板顯示技術方面顯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大學,未經吉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5072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玫煙色擬青霉與印楝素的復配殺蟲劑
- 下一篇:一種金屬彎管的生產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