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彈性密封圈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44465.1 | 申請日: | 2008-05-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03097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1-12 |
| 發明(設計)人: | 伊松年;呂英;栗付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L17/067 | 分類號: | F16L17/067;F16J15/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彭立瓊 |
| 地址: | 62000***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彈性 密封圈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彈性密封圈,尤其是壓力氣體管路密封聯接的彈性密封圈。
背景技術
密封圈的結構形式各式各樣,既有法蘭接頭的密封是在其連接中,按一定壓縮率壓縮橡膠密封圈條件下實現密封的,是一種靜密封,密封圈截面形狀為矩形;橡膠材料在工作狀態下,具有粘彈性的雙重特點,其力學行為類似于高粘度的流體,能夠將密封壓力傳遞到與其接觸的材料表面。絕大多數靜態密封都是在保證密封結構滿足設計和制造、維護要求前提下的“被動”密封,即必須保持密封圈在工作狀態下必需的壓縮率。一旦因安裝問題或安裝松動而導致壓縮率降低,密封效果就會降低,對于密封難度最大的氣密來講,這一現象更為顯著。在使用中一旦密封失效,就會造成泄漏,如我國線路上運行的鐵路貨車其空氣制動管系由于在安裝使用維護等方面的影響,漏泄普遍存在,特別是在我國的寒冷地區,是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問題,嚴重影響了鐵路運輸安全。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使用方便、成本低、密封可靠的彈性密封圈。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實施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一種彈性密封圈,包括圈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圈體的內環面設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縫隙。
圈體的內環面上下各分布有一條沿周向延伸的縫隙,密封圈截面形狀為“E”形截面。
所述縫隙的寬度≤1mm,縫隙與圈體外環面的壁厚≥1mm。
上下縫隙之間設置與上下縫隙貫通的導氣槽。
所述導氣槽的寬度≤3mm,槽深≤1.5mm。
圈體的工作面和縫隙之間設置有和圈體一體相連的凸起。
圈體的上下工作面和對應的上下縫隙之間分別設置有和圈體一體相連的凸起。
所述凸起為“半O型”形狀。
所述凸起的高度≤1mm。
采用以上結構的彈性密封圈,在圈體的內環面設置有一條沿周向延伸的縫隙,形成唇形密封層,當安裝條件滿足設計要求時,雙唇邊縫隙壓并,圈體被壓縮,形狀和密封作用同既有矩形橡膠密封墊圈。在密封對偶面發生變形或緊固件松動,產生不正常密封時,在密封氣體的壓力下,唇形密封層發生擴展形變,在密封縫隙部位形成新的密封,從而實現自動補償密封效果;尤其是在內環面上下各分布一條沿周向延伸的縫隙,上下唇形密封層的雙面設計可以避免因誤裝配導致的密封失效。在工作狀態下,彈性密封圈受壓縮,徑向會變大,從而會對中心密封管產生一定抱緊力,在這種情況下,被密封氣體不能較好的導入到下層唇邊部位,上下貫通的導氣槽,確保空氣從上唇形密封層進入圈體下部的唇形密封層,使下唇邊發揮正常的密封作用,防止漏泄。圈體的工作面與縫隙之間尤其是上下工作面和上下縫隙之間的“半O型”凸起為唇邊密封補償結構,對唇形密封層的密封作用起進一步“冗余”補償。在正常密封條件下,補償唇邊與圈體工作面的間隙,使唇邊起到了一個并聯“O”形圈的作用,并起到了加強筋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唇邊的剛度,可以防止唇邊的翻邊和啃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立體圖。
圖2是圖1A-A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使用狀態示意圖。
圖4是圖3工作面有間隙的狀態示意圖。
圖5是圖4B部放大圖
圖中標記:1下唇形密封層,2上唇形密封層,3導氣槽,4圈體,5半O形凸起,6工作面,7密封圈,8法蘭,9間隙。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明的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下述實施例。
如圖1、2所示:彈性密封圈為O形橡膠密封圈,密封圈體4的內環面上下各分布有一條沿周向延伸的縫隙,縫隙與圈體外環面的距離為1.8mm,寬0.5mm,保證彈性密封圈足夠的強度,縫隙形成上下兩個唇形密封層(1,2),其截面形狀為“E”形截面。上下縫隙之間設置的導氣槽3將上下縫隙貫通,確保進入上唇形密封層的空氣可以進入圈體下部的唇形密封層,導氣槽的尺寸為寬1.5mm,槽深0.5mm。密封圈上下工作面6和上下唇形密封層之間分別對應設置有一個和圈體一體相連的“半O型”的凸起5,形成密封補償結構,凸起的高度為0.5mm。
如圖3所示,將“E”形密封圈7裝入法蘭8相應部位,將法蘭安裝螺栓擰緊。當安裝條件滿足設計要求時,“E”形圈被壓縮,形狀同既有“矩形”橡膠密封墊圈。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未經南車眉山車輛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4446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