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理療儀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42816.5 | 申請日: | 2008-09-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28165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5-13 |
| 發明(設計)人: | 湯瑋;劉志民;宋健;于光明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N1/36 | 分類號: | A61N1/36 |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宗德 |
| 地址: | 20043***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治療 糖尿病 周圍神經 病變 理療儀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理療儀,屬醫療器械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過2億,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3.5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每年有20萬人死于糖尿病相關的并發癥,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大疾病。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統計顯示,80%~100%的糖尿病患者通過神經功能詳細檢查發現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可出現疼痛、麻木、燒灼、針刺感等癥狀,嚴重干擾睡眠,降低了生活質量。
電刺激治療是目前公認的治療周圍神經病變的有效方法之一,市場上已有的理療儀多采用簡易電子控制,以低頻振蕩、調壓倍頻或變壓器升壓技術產生高壓直流電脈沖刺激,實現電刺激治療的目的,存在的不足主要是:1、直流脈沖刺激強度大,覆蓋范圍小,隨刺激深度的增加而刺激強度增加,容易出現灼傷;2、脈沖強度不穩定,調節為跳躍式增減,患者治療時常產生不適感;3、人機對話的智能化功能弱,難以準確調節和設置;4、缺少電路自檢功能,不能校正理療儀工作狀態;5、電路運行與靜態功耗較大,裝置體積和重量大,不利于移動;6、供臨床所用的刺激波繁多,但缺少針對針對疾病的個體化治療的模式,不適當電刺激帶來較大的治療風險。在我國,制造機構與研究機構還未能制造出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理療儀。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便攜式理療儀,利用兩個線圈的互感作用,產生方向相反的感應電流,并使用雙表面電極在局部形成回路,產生低頻率正弦波,模仿肌肉生物電的刺激的頻率與強度,從而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淋巴循環,調節人體生物電流的正常運轉,創造周圍神經修復的微環境,起到加速神經軸索生長與雪旺氏細胞增殖的作用,建立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新治療模式。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現結合附圖說明如下。
一種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理療儀,包括電源1、智能控制器2、按鍵接口3、數碼顯示器4、電源開關S8和機殼10,電源1由三個直流穩壓電源組成,三個直流穩壓電源的穩壓輸出端分別為+5伏端、-5伏端和VCC端,VCC端的輸出電壓為+9伏,三個直流穩壓電源的公共點接地線,智能控制器2是單片機,單片機的CPU用于接受按鍵接口3傳來的按鍵信號、驅動數碼顯示器4顯示按鍵信號的含意、輸出按鍵信號要求輸出的信號,智能控制器2的P00端與A點連接,智能控制器2的P26端與B點連接,智能控制器2的WR端與C點連接,智能控制器2的P27端與D點連接,智能控制器2的P17端與E點連接,智能控制器2的INT1端與F點連接,智能控制器2的INT0端與G點連接,按鍵接口3包括七個按鍵,它們是選擇治療設定鍵S1、治療強度增加鍵S2、治療強度減小鍵S3、治療時間增加鍵S4、治療時間減小鍵S5、治療開始鍵S6、治療停止鍵S7,數碼顯示器4包括三個顯示屏,它們是選擇顯示屏LCD1、治療強度顯示屏LCD2和治療時間顯示屏LCD3,按鍵接口3、數碼顯示器4、電源開關S8安裝在機殼的頂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理療儀還包括極性控制電路5、脈沖控制電路6、自檢電路7、第一升壓變壓器8和輸出電極9,極性控制電路5包括第一電阻R15、第二電阻R16、第一電容C5、第一非門U8A、第二非門U8B、第三非門U8C、第四非門U8D、第一晶體管Q2和第二晶體管Q3,脈沖控制電路6包括第三電阻R117、第一電位器POT1、第二電容C6、第三電容C7、第四電容C4、第一二極管D101、第二二極管D102、第一DA轉換器U3、第二DA轉換器U4、第一運算放大器U5A、第二運算放大器U6A、第三運算放大器U5B和第三晶體管Q1,自檢電路7包括第四電阻R26、第五電阻R25、第六電阻R24、第七電阻R23、第八電阻R21、第九電阻R22、第十電阻R29、第十一電阻R20、第十二電阻R19、第五電容C8、第三二極管D103、第一比較器U7A、第二比較器U7B、第三比較器U7C和第四比較器U7D,升壓變壓器8包括第十三電阻R18、第一升壓變壓器T1、第一穩壓二極管D104、第二穩壓二極管D105,輸出電極9包括第一電極OUT1和第二電極OUT2,第一晶體管Q2、第二晶體管Q3和第三晶體管Q1是NPN型的,第一升壓變壓器T1的初級線圈的匝數為60,中心抽頭,第一升壓變壓器T1的次級線圈的匝數為2200,第一穩壓二極管D104和第二穩壓二極管D105的額定穩定電壓為200伏,第一DA轉換器U3的Vcc端與第二DA轉換器U4的Vcc端連接后與+5伏端連接,第一DA轉換器U3的接地端與第二DA轉換器U4的接地端連接后與地線連接,第一DA轉換器U3的D10端、D11端、D12端、D13端、D14端、D15端、D16端、D17端、第二DA轉換器U4的D10端、D11端、D12端、D13端、D14端、D15端、D16端、D17端連接在一起,第一DA轉換器U3的WR1端、第一DA轉換器U3的WR2端、第二DA轉換器U4的WR1端、第二DA轉換器U4的WR2端連接在一起,第一DA轉換器U3的CS端與第一DA轉換器U3的Xfer端連接在一起,第二DA轉換器U4的CS端與第二DA轉換器U4的Xfer端連接在一起,第一DA轉換器U3的ILE端與+5伏端連接,第一DA轉換器U3的Iout2端與地線連接,第一DA轉換器U3的Vref端與第二DA轉換器U4的Rfb端連接,第二DA轉換器U4的Vref端與第二DA轉換器U4的ILE端連接后與+5伏端連接,第二DA轉換器U4的Iout2端與地線連接,第一運算放大器U5A的正電源端、第二運算放大器U6A的正電源端與+9伏端連接,第一運算放大器U5A的負電源端、第二運算放大器U6A的負電源端與-5伏端連接,第一電容C5跨接在-5伏端和地線之間,第一運算放大器U5A的正輸入端和負輸入端分別與第一DA轉換器U3的Iout2端和Iout1端連接,第二運算放大器U6A的正輸入端和負輸入端分別與第二DA轉換器U4的Iout2端和Iout1端連接,第一運算放大器U5A的輸出端分別與第一DA轉換器U3的Rbf端和第三運算放大器U5B的正輸入端連接,第二運算放大器U6A的輸出端與第二DA轉換器U4的Rfb端連接,第一電位器POT1的兩端跨接在第三運算放大器U5B的輸出端和地線之間,第三運算放大器U5B的負輸入端與第一電位器POT1的滑臂連接,第三運算放大器U5B的輸出端與第三晶體管Q1的基極連接,第三電阻R117、第二電容C6和第三電容C7并聯后跨接在第三晶體管Q1的發射極和地線之間,第三晶體管Q1的集電極與+9伏端連接,第三晶體管Q1的發射極與第一升壓變壓器T1的中心抽頭連接,第一非門U8A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與第二非門U8B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連接,第一非門U8A的輸出端通過第一電阻R15與第一晶體管Q2的基極連接,第一晶體管Q2的集電極與第一升壓變壓器T1初級線圈的一端連接,第一晶體管Q2的發射極與地線連接,第三非門U8C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分別與第四非門U8D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連接,第三非門U8C的輸出端通過第二電阻R16與第二晶體管Q3的基極連接,第二晶體管Q3的集電極與第一升壓變壓器T1初級線圈的另一端連接,第二晶體管Q3的發射極與地線連接,第一二極管D101的陰極和陽極分別與第一晶體管Q2的集電極和地線連接,第二二極管D102的陰極和陽極分別與第二晶體管Q3的集電極和地線連接,第一比較器U7A的正電源端和負電源端分別與+5伏端和-5伏端連接,第二比較器U7B的正輸入端與地線連接,第六電阻R24跨接在第二比較器U7B的輸出端和負輸入端之間,第五電阻R25的一端與第二比較器U7B的負輸入端連接,第三二極管D103的陰極和陽極分別與第五電阻R25的另一端和第一比較器U7A的輸出端連接,第五電容C8和第四電阻R26并聯后跨接在第三二極管D103的陰極和地線之間,第七電阻R23跨接在第一比較器U7A的負輸入端和-5伏端之間,第四比較器U7D的負輸入端與第四比較器U7D的輸出端連接,第八電阻R21跨接在第四比較器U7D的負輸入端和第一比較器U7A的負輸入端之間,第三比較器U7C的負輸入端與第三比較器U7C的輸出端連接,第九電阻R22跨接在第三比較器U7C的負輸入端和第一比較器U7A的正輸入端之間,第一穩壓二極管D104和第二穩壓二極管D105背對背串聯后跨接在第一升壓變壓器T1次級線圈的兩端,第十三電阻R18跨接在第一升壓變壓器T1次級線圈的一端和第一電極OUT1之間,第一升壓變壓器T1次級線圈的另一端與第二電極OUT2連接,第十二電阻R19跨接在第一升壓變壓器T1次級線圈與第十三電阻R18連接的一端和第四比較器U7D的正輸入端之間,第十一電阻R20跨接第三比較器U7C的正輸入端和第一電極OUT1之間,第一DA轉換器U3的D10端與A點連接,第一DA轉換器U3的CS端與B點連接,第一DA轉換器U3的WR1端與C點連接,第二DA轉換器U4的CS端與D點連接,第二比較器U7B的輸出端與E點連接,第一非門U8A的輸入端與F點連接,第三非門U8C的輸入端與G點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未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4281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