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疲勞損傷與路試等效轎車復合梁式后橋臺架試驗方法、應用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40476.2 | 申請日: | 2008-07-1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15322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2-03 |
| 發明(設計)人: | 孫春方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2 | 分類號: | G01N3/32;G01M17/007 |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吳林松 |
| 地址: | 200092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疲勞 損傷 等效 轎車 復合 后橋 臺架 試驗 方法 應用 | ||
1、一種疲勞損傷與路試等效的轎車復合梁式后橋臺架試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交變扭轉試驗
是指為模擬兩輪由于路面凹凸不平在垂直方向產生的交替位移所導致的疲勞損傷的而進行的試驗;其中,最大和最小試驗力采用最大和最小垂向力,在與只有垂向力作用時后橋的疲勞損傷較大的相同區域,采用六分力同時施加時后橋疲勞損傷值,由該值計算得到疲勞循環次數;
2)側向力試驗
是指模擬作用于后輪接地點處的地面作用力對后橋受力特性的影響而進行的試驗,最大和最小試驗力采用路面對輪胎最大和最小側向力,在與只有側向力作用時后橋的疲勞損傷較大的相同區域,采用六分力同時施加時后橋疲勞損傷值,由該值計算得到疲勞循環次數;
據疲勞損傷是由局部的塑變在交變的拉應力作用下而發生的理論,在完成試驗1)和試驗2)后,復合梁式后橋主體結構具有與路試相同的疲勞損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試驗方法,其特征在于:
1)交變扭轉試驗
其中,后橋與車架相連的兩端安裝在一定高度的立柱上進行鉸接,后橋與車輪相連的兩端與作動筒鉸接,作動筒由電液伺服控制的油缸組成,兩端鉸接;作動筒作上下運動;首先作動筒使得后橋在同一水平面,使緩沖彈簧的位移與自重產生的位移相同,而后左作動筒上行,右作動筒下行;
2)側向力試驗
其中,根據靜力等效原理,采用板金件長度與車輪半徑相同,將作動筒作用力加在板金件下端,較好地模擬后橋單側所受的側向力及力矩;作動筒力由平衡位置開始,作±F單側kN循環。
3、一種疲勞損傷與路試等效的轎車復合梁式后橋臺架試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1)在后橋上確定應變片位置并粘貼;
(2)安裝六分力測量輪和后橋垂向位移傳感器;
(3)在試車場強化路進行六分力測量和應變及位移測量;
(3)建立精確的CAE模型:將實測的六分力施加于后橋得到后橋的應力分布與應變實測值比較,差別應小于5%;
(4)將后橋在試車場強化路實測的六分力與時間曲線施加于后橋的CAE模型進行疲勞分析,得到后橋發生疲勞破壞時的部位和強化路的里程;有條件時可與道路模擬試驗結果和試車場實際里程進行比較;如后橋不發生疲勞破壞,計算額定里程時相應的損傷;
(5)交變扭轉試驗最大和最小試驗力采用試車場實測最大和最小垂向力/對應垂向位移,施加于后橋的CAE模型進行疲勞分析,得到后橋發生疲勞破壞時的部位和次數,不發生疲勞破壞時,在只有垂向力作用時后橋的疲勞損傷較大的相同區域,采用六分力同時施加時額定里程后橋疲勞損傷值,由該值計算得到疲勞循環次數;一般當CAE模型較精確時與實際臺架試驗結果會相符;
(6)側向力試驗最大和最小試驗力采用路面對輪胎最大和最小側向力,施加于后橋的CAE模型進行疲勞分析,得到后橋發生疲勞破壞時的部位和次數,不發生疲勞破壞時,在只有側向力作用時后橋的疲勞損傷較大的相同區域,采用六分力同時施加時后橋疲勞損傷值,由該值計算得到疲勞循環次數;當CAE模型較精確時一般與實際臺架試驗結果會相符。
4、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所述的試驗方法的應用,其特征在于:
在量產時以所述方法來對轎車復合梁式后橋的質量進行檢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未經同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40476.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