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具有規則排列溴基的有機-無機復合層狀化合物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40001.3 | 申請日: | 2008-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07143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1-19 |
| 發明(設計)人: | 姚建;陳建銘;劉婉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8G77/38 | 分類號: | C08G77/38;C08G77/385;C08G77/2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專利事務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顧勇華 |
| 地址: | 200444***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具有 規則 排列 有機 無機 復合 層狀 化合物 及其 制備 方法 | ||
1.一種具有規則排列溴基的有機-無機復合層狀化合物,包括有(A)溴基酰胺類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B)溴基酰胺類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C)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D)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E)溴基酰胺(或酯)類丁烯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F)溴基酰胺(或酯)類戊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G)溴基酰胺(或酯)類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化學式和結構分別為:
(A)溴基酰胺類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化學式:-SiO1.5C6H4NHRBr,結構為:
表1,R的種類及對應的溴代酰氯和層狀化合物的名稱
(B)溴基酰胺類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化學式:-SiO1.5C3H6NHRBr,R的種類及對應的溴代酰氯的名稱見表1;對應的層狀化合物的名稱為某溴基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例如:對應表1中的1號化合物名稱為溴乙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結構為:
(C)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化學式:-SiO1.5C6H4NHCOC2H4CORBr,結構為:
表2,R的種類及對應的溴基胺和層狀化合物的名稱
(D)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化學式:-SiO1.5C3H6NHCOC2H4CORBr,R的種類及對應的溴代酰氯的名稱見表2;對應的層狀化合物的名稱為某溴基酰胺(或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例如:對應表2中的1號化合物名稱為2-溴乙酰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結構為:
(E)溴基酰胺(或酯)類丁烯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化學式:-SiO1.5C6H4NHCOC2H2CORBr,R的種類及對應的溴代酰氯的名稱見表2;對應的層狀化合物的名稱為某溴基酰胺(或酯)丁烯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例如:對應表2中的1號化合物名稱為2-溴乙酰胺丁烯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結構為:
(F)溴基酰胺(或酯)類戊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化學式:-SiO1.5C6H4NHCOC3H6CORBr,R的種類及對應的溴代酰氯的名稱見表2;對應的層狀化合物的名稱為某溴基酰胺(或酯)丁烯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例如:對應表2中的1號化合物名稱為2-溴乙酰胺戊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結構為:
(G)溴基酰胺(或酯)類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化學式:-SiO1.5C3H6NHCOC3H6CORBr,R的種類及對應的溴代酰氯的名稱見表2;對應的層狀化合物的名稱為某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例如:對應表2中的1號化合物名稱為2-溴乙酰胺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結構為:
2.一種具有規則排列溴基的有機-無機復合層狀化合物(A)、(B)、(C)、(D)、(E)、(F)、(G)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已經合成的帶有規則排列氨基的有機-無機復合層狀化合物同溴代酰氯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或用帶有規則排列酰氯的有機-無機復合層狀化合物同溴代胺或溴代醇進行酰胺化或酯化接枝反應,從而得到穩定的,具有規則排列溴基的有機-無機復合層狀化合物。層狀化合物(A)、(B)、(C)、(D)、(E)、(F)、(G)各自的制備過程和反應步驟如下:
A.溴基酰胺類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A)的制備;
(a)事先制備好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制備方法為:首先將十二烷基硫酸鈉溶解于去離子水中,然后加入對氨基苯基三甲氧基硅烷,接著緩慢滴加鹽酸溶液調節混合溶液的pH值到2~3,并且在室溫下磁力攪拌12天進行溶膠-凝膠過程;最后抽濾,分別用去離子水、乙酰洗滌,真空干燥得到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
其分子式為:-SiO1.5C6H4NH3C12H25OSO3
結構為:
(b)將溴代酰氯(種類見表1)同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溴代酰氯(種類見表1)的THF溶液中,加熱至50℃至70℃,磁力攪拌5小時;最后抽濾,用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溴基酰胺類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A)(種類見表1);
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SiO1.5C6H4NH3C12H25OSO3+BrRCl—→-SiO1.5C6H4NHRBr
R的種類見表1
B.溴基酰胺類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B)的制備;
(a)事先制備好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制備方法為:首先將十二烷基硫酸鈉溶解于去離子水中,然后加入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接著緩慢滴加鹽酸溶液調節混合溶液的pH值到2~3,并且在室溫下磁力攪拌14天進行溶膠-凝膠過程,最后抽濾,分別用去離子水、乙醇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到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分子式為:-SiO1.5C3H6NH3C12H25OSO3
結構為:
(b)將溴代酰氯(種類見表1)同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溴代酰氯(種類見表1)的DMSO溶液中,加熱至50℃至70℃,磁力攪拌5小時;最后抽濾,用乙醇和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溴基酰胺類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B);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SiO1.5C3H6NH3C12H25OSO3+BrRCl—→-SiO1.5C3H6NHRBr
R的種類見表1
C.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C)的制備;
(a)事先制備好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制備方法同上述的A中的(a)步驟;
(b)將丁二酸酐同上述的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丁二酸酐,加熱至50℃,磁力攪拌1天;最后抽濾,用乙醇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對羧酸基丙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其化學式為:-SiO1.5C6H4NHCOC2H4COOH,結構為:
(c)將二氯亞砜同上述的對羧酸基丙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羧酸基丙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亞砜,加熱至50℃,磁力攪拌3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對酰氯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其化學式為:-SiO1.5C6H4NHCOC2H4COCl,結構為:
(d)將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同對酰氯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酰氯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的無水DMF溶液中,加熱至50℃至70℃,磁力攪拌5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C)(種類見表2);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SiO1.5C6H4NHCOC2H4COCl+BrR—→-SiO1.5C6H4NHCOC2H4CORBr
R的種類見表2
D.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D)的制備;
(a)事先制備好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制備方法同上述的B中的(a)步驟;
(b)將丁二酸酐同上述的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吡啶中,然后加入丁二酸酐,加熱至60℃,磁力攪拌1天;最后抽濾,用乙醇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羧酸基丙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其分子式為:
-SiO1.5C3H6NHCOC2H4COOH,結構為:
(c)將二氯亞砜同上述的羧酸基丙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羧酸基丙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亞砜,加熱至50℃,磁力攪拌3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酰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化學式為:-SiO1.5C3H6NHCOC2H4COCl,結構為:
(d)將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同酰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酰氯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的無水DMF溶液中,加熱至50℃至70℃,磁力攪拌5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溴基酰胺(或酯)類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D);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SiO1.5C3H6NHCOC2H4COCl+BrR—→-SiO1.5C3H6NHCOC2H4CORBr
R的種類見表2
E.溴基酰胺(或酯)類丁烯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E)的制備;
(a)事先制備好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制備方法同上述的A中的(a)步驟;
(b)將丁烯二酸酐同上述的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丁烯二酸酐,加熱至50℃,磁力攪拌12小時;最后抽濾,用乙醇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對羧酸基丙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化學式為:-SiO1.5C6H4NHCOC2H2COOH
結構為:
(c)將二氯亞砜同上述的對羧酸基丙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羧酸基丙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亞砜,加熱至50℃,磁力攪拌3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對酰氯丁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化學式為:-SiO1.5C6H4NHCOC2H2COCl
結構為:
(d)將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同對酰氯丁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酰氯丁烯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的無水DMF溶液中,加熱至50℃至70℃,磁力攪拌5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溴基酰胺(或酯)類丁烯酰胺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E);
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SiO1.5C6H4NHCOC2H2COCl+BrR—→-SiO1.5C6H4NHCOC2H2CORBr
R的種類見表2
F.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類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F)的制備;
(a)事先制備好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制備方法同上述的A中的(a)步驟;
(b)將戊二酸酐同上述的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氨基苯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分散在THF中,然后加入戊二酸酐,加熱至50℃,磁力攪拌1天,最后抽濾,用乙醇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對羧酸基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化學式為:-SiO1.5C6H4NHCOC3H6COOH
結構為:
(c)將二氯亞砜同上述的對羧酸基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羧酸基丁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亞砜,加熱至50℃,磁力攪拌3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對酰氯戊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化學式為:-SiO1.5C6H4NHCOC3H6COCl
結構為:
(d)將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同對酰氯戊酰胺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對酰氯戊酰胺苯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的無水DMF溶液中,加熱至50℃至70℃,磁力攪拌5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類對苯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F);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SiO1.5C6H4NHCOC3H6COCl+BrR—→-SiO1.5C6H4NHCOC3H6CORBr
R的種類見表2
G.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類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G)的制備;
(a)事先制備好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其制備方法同上述的B中的(a)步驟;
(b)將戊二酸酐同上述的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進行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氨基丙基氧化硅-十二烷基硫酸層狀化合物分散在吡啶中,然后加入戊二酸酐,加熱至60℃,磁力攪拌1天,最后抽濾,用乙醇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羧酸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分子式為:SiO1.5C3H6NHCOC3H6COOH
結構為:
(c)將二氯亞砜同羧酸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羧酸基丁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THF中,然后再加入二氯亞砜,加熱至50℃,磁力攪拌3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酰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
其化學式為:-SiO1.5C3H6NHCOC3H6COCl
結構為:
(d)將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同酰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進行酰胺化接枝反應;其反應過程及步驟如下:將酰氯戊酰胺丙基氧化硅分散在溴代胺或溴代醇(種類見表2)的無水DMF溶液中,加熱至50℃至70℃,磁力攪拌5小時;最后抽濾,用二氯甲烷洗滌,真空干燥,最終得產物溴基酰胺(或酯)戊酰胺類丙基氧化硅層狀化合物(G);其化學反應過程如下:
-SiO1.5C3H6NHCOC3H6COCl+BrR—→-SiO1.5C3H6NHCOC3H6CORBr
R的種類見表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大學,未經上海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40001.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