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水體生態修復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37051.6 | 申請日: | 2008-05-07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575144A | 公開(公告)日: | 2009-11-11 |
| 發明(設計)人: | 何文輝 | 申請(專利權)人: | 何文輝 |
| 主分類號: | C02F3/32 | 分類號: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0433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水體 生態 修復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生態修復方法,尤其是一種富營養水體生態修復方 法,將食藻生物放入被藍藻或綠藻污染的水域,通過吞噬水域中的藍綠藻, 可以修復被藍藻或綠藻污染的水域。
背景技術
藍綠藻之所以爆發,是因為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向河流,湖泊等 水體排放氮,磷營養物質,在湖泊生態自凈能力遭到破壞的情況下,氮, 磷等營養物質不斷在水體中大量積累,導致單細胞藻類,特別是藍藻(主 要是銅綠微囊藻)泛濫成災,嚴重污染水質的結果。藍藻細胞大多具有很 發達的藻膠層,而且細胞外面被一層厚厚的多糖類物質所包圍,這些藻膠 和多糖類物質幾乎不能被任何高等動物的消化酶所分解。因此,藍藻生物 的出現,幾乎成了食物鏈和生物鏈的盲端。國內外許多環保和生物方面的 專家采用高等動物包括魚類治理藍藻污染,均未獲得理想的結果。
毋庸置疑,向水中加入化學除草劑和藻類絮凝劑可以很快殺死,沉 淀藻類。化學處理是解決藻類污染最方便的解決方法,但在生態學上,這 是最壞的方法,因為化學藥品和它們的分解產物會通過生物鏈最終積累到 人體內。重要的是,化學處理并不能消除營養過多這一基本問題,一旦化 學藥品被分解,稀釋,藻類的大量繁殖就會再次發生,需要持續不斷的化 學處理。
當溶解氧高時,磷酸鹽常常結晶形成不溶解的化合態;而當溶解氧 偏低時,磷酸鹽就會發生大量的溶解。因此,充氣增氧的方法可以減少磷 酸鹽的溶解度而大大抑制藻類繁殖。在生物綜合治理的過程中,水體增氧 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單一增氧也不能解決水體原來的養分含量過多的問 題,營養的長距離再循環導致藻華仍然不可避免。
微生物制劑能夠改良水體和底質淤泥中的微生物,并進行有機質及 營養元素的良性分解和礦化,使一些營養元素以惰性形式暫時穩定下來, 其結果類似于充氣增氧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微生物的存在本身就決定 于培養環境,并要求有絕對優勢的種群,一般微生物治理只能保持15-30 天的良好工作狀態,一旦條件改變(包括氣候,底質,各種水質狀態如: 溶解氧,酸堿度,溫度),這些微生物制劑就得不斷添加,否則污染的爆 發可能會更加嚴重。
藻類營養豐富,分解迅速,可制成優良的有機肥料。但打撈藻類所 需網目太小,含水量又太高,從商業的觀點看,打撈的費用高于有機肥料 的價值。
眾所周知,水上植物(如水葫蘆,水花生,水浮蓮,還包括水上蔬 菜,水上花卉等)的確能夠吸收水體中的養分,但它們封鎖水面,遮蓋陽 光,引起部分水下生物和泥底生物,特別是沉水植物的死亡,繼而引起底 泥中營養鹽的大量溶解,它們的弊端遠遠大于它們帶來的好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水體生態修復方法,將食藻生物放入 被藍藻或綠藻污染的水域,通過吞噬水域中的藍綠藻,可以修復被藍藻或 綠藻污染的水域中的水下生態。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馴化浮游生物的方法,使該浮游生 物可以吞噬水域中的藍綠藻,從而可以修復被藍藻或綠藻污染的水域中的 水下生態。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富營養水體生態修復方法,通過生 物鏈能量傳遞的方式將水中的氮、磷等營養鹽富集到高等動植物體上,再 通過捕撈水產品轉移上岸,達到徹底提出水中營養的目的,最終實現生態 系統良性循環和自凈。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水體生態修復方法,該方法可以迅 速凈化嚴重污染和持續污染的水域,使其達到水體的生態平衡。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水體生態修復方法,該方法不會對 生態造成新的二次污染和任何負面的影響。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個水體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以 下步驟:
(a)馴化一種浮游動物,使其可以攝食被污染水體中的藍藻,成為 食藻蟲,和
(b)將食藻蟲投放到被藍藻污染的水體中,其中該食藻蟲攝食被藍 藻污染的水體中的藍藻,從而凈化水體,修復水體生態平衡。
本發明的這些目的,特點,和優點將會在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附 圖,和權利要求中詳細的揭露。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為一種水體生態修復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馴化一種浮游動物,使其可以攝食被污染水體中的藍藻,成為 食藻蟲,和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何文輝,未經何文輝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3705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