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鋁合金雙體船的吊運裝置和整船下水的工藝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810032833.0 | 申請日: | 2008-01-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9214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29 |
| 發明(設計)人: | 鐘廣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6C1/16 | 分類號: | B66C1/16;B66C23/5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雷紹寧 |
| 地址: | 20001***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鋁合金 雙體船 裝置 下水 工藝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船體建造工藝領域,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為鋁合金雙體船在船舶建造工程大 部分完工之后實施整船下水所設計的工藝方法和為實施該方法而專門設計的吊運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使船舶下水,船舶建造廠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生產要求以及船舶自身的建造特點等,可 選擇各種不同的下水方法和下水設施。按其下水原理歸納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大類:① 重力式下水:依靠船舶本身的重力在斜坡滑道上產生的分力(下滑力),并借助于一定的下水 設備使船舶滑移到水中去。②漂浮式下水:依靠下水設施(如造船塢)使船舶自然地漂浮起 來再移位到舾裝碼頭去。③機械化下水:用某種機械設備將船舶從建造區移到水中去。三種 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和適用范圍,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方法和設施。
鋁合金的機械強度與普通鋼材相仿,但是其彈性模量約只有鋼的三分之一,鋁合金船體自 身的剛性就較差,在外力作用下較之鋼質船更容易產生變形。尤其是雙體船,具有兩個片體, 若采用傳統的重力式下水,不但船體本身的變形難以控制,而且還要專門設計、制造合理可 靠的專用滑道,費時費力;滑道、滑板需涂油、刮油及加熱油脂等作業均對周圍環境產生各 種污染現象。而采用漂浮式下水則對船廠的硬件設施要求較高,要求具有專門的造船塢或浮 船塢等,這對一般采用船臺造船的船廠來說也難以實現。綜合考慮鋁合金雙體船自身的材料 和結構特點、建造方式、船廠設施等,采用機械化吊運下水最為合適,然而,若采用吊帶捆 綁方式,由于需要綁扎緊固,稍松則綁扎帶容易滑動,過緊則易傷及船體;如果船體結構線 型非常復雜,則不利于綁扎工作的實施;整個吊運下水過程的平穩性較難控制,重心不易控 制,操作靈活性并不十分理想,安全系數也偏低。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船體吊運裝置,采用該吊運裝置可以解決鋁合金 雙體船在吊運過程中易變形、易滑動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鋁合金雙體船的吊運裝置,包括 兩個船體托架和一個吊架,所述吊架為矩形,吊架的四角均設有上吊耳和下吊耳,船體托架 的兩端也設有吊耳,吊架的下吊耳與船體托架的吊耳之間通過鋼絲繩索相連接。
本發明的吊運裝置利用兩個船體托架可以從底部將船體穩穩地托起,可以避免船體變形, 不需要對船體進行綁扎緊固,也不存在打滑脫落的危險;上方的吊架可以起到支撐作用,避 免起吊時的鋼絲繩索會勒傷船體,因此采用本發明的吊運裝置進行船體起吊更加安全可靠。 整套吊運裝置易于制造,起重吊裝易于操作,平穩性易于控制,風險性低,使整個吊裝過程 對船體變形的影響較小。該裝置易于保養,可以循環再利用,不會造成材料浪費,可節約大 量的工時和生產成本,縮短生產周期,特別適用于鋁合金雙體船舶的批量生產。
優選地,所述吊架的長度等于兩船體托架之間的距離,吊架的寬度等于船體托架的長度。 這樣可以保證在起吊過程中,吊架與船體托架之間的鋼絲繩索呈豎直狀態,不會對船體施加 水平方向的擠壓力。
優選地,所述船體托架上設有與船體底部線型相適應的凹槽。這樣可以保證船體托架與船 體底部的可靠接觸,并增大接觸面積,減少船體變形。
優選地,所述吊架由四根鋼管圍成,中間設有相互交叉的加強筋。
優選地,所述上、下吊耳與一塊鋼板一體相連,所述鋼板沿直徑方向貫穿所述鋼管。上、 下吊耳采用一體式結構,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其抗拉強度。
優選地,所述上吊耳均向內傾斜。
本發明要解決的另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鋁合金雙體船整船下水的工藝方法,該方法需 利用上述的吊運裝置,它包括以下步驟:
(一)預先將船體托架置于船體底部,兩個船體托架分別位于船艉部和船艏部;
(二)用浮吊船吊起吊架并停于船體上方,利用鋼絲繩索連接吊架的下吊耳與船體托架的吊 耳;
(三)經安全檢查合格后進行起吊,然后將浮吊船外移,將雙體船移出碼頭平移至落位水域 正上方;
(四)浮吊船的吊鉤緩慢下降至船體自動起浮于水面,用帶纜艇將船體拖出吊運裝置之外即 可。
其中,將船體托架置于船體底部的步驟(一)是在船體以反身的狀態建造好后,進行船體 翻身時完成的。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32833.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采用天然隱晶質菱鎂礦一步煅燒高純鎂砂工藝
- 下一篇:用于控制車輛的方法和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