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鋼沉箱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28041.6 | 申請日: | 2008-05-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93564A | 公開(公告)日: | 2008-10-29 |
| 發明(設計)人: | 張永強;吳建成;孫召才;孔維達;王仁義 | 申請(專利權)人: | 交通部廣州打撈局 |
| 主分類號: | B63C7/00 | 分類號: | B63C7/00;B63C7/02 |
| 代理公司: | 廣州創穎專利事務所 | 代理人: | 劉曉雪 |
| 地址: | 510260廣***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沉箱 | ||
技術領域
一種打撈用鋼沉箱,具體涉及一種海洋打撈工程中打撈工具結構的改進。
背景技術
對海底沉積物的打撈,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傳統水下考古方式是先取器物,后取船體的方法,這樣的打撈方法容易使古沉船處在外海、船上的文物可能被盜、可能被拖網漁船損壞,而且改變了沉積物原來存在的海水環境。整體考古打撈方法,就是將沉船、載物以及周圍泥沙按原狀固定在特制的鋼箱內,將分散、易碎的東西一體化、一次性吊浮起運,然后遷移到岸上。采用整體打撈古沉船的方法通常需要使用鋼沉箱,而一般的鋼沉井不具備整體閉合的要求,鋼沉井的下沉一般通過內開挖或外開挖的方式進行下沉,容易損壞沉積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整體呈閉合的打撈用鋼沉箱,將沉積物和沉積物周圍的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鋼沉箱內,整體打撈出水。
本發明所說結構的打撈用鋼沉箱,包括上沉井1和下沉井2,上沉井1和下沉井2之間由連接板3連接而成,其中在所說的上沉井1上設有底托梁穿引孔5,底托梁6穿過底托梁穿引孔5放置在上沉井1中,保泥板8通過底托梁穿引孔5置放在兩根底托梁6之間的縫隙7上;在所說的上沉井1的頂部設置有由H鋼組成的承重區9;所說的上沉井1和下沉井2的井壁設有夾層4,在所說的夾層4中設置灌砂區13,在所說的灌砂區13中設有一個以上灌砂管12,灌砂管12在夾層4中由上沉井1的頂部一直通至下沉井2中;在所說的上沉井1的四周外壁上設有帶蓋10的漏砂孔11;在所說的下沉井2的底部下端14為楔形的刃腳。
采用本發明所說結構的打撈用鋼沉箱,由于上沉井1上設有底托梁安裝孔5,穿引底托梁6和保泥板8之后,底托梁6和保泥板8在上沉井1中使裝有沉積物的鋼沉箱呈整體閉合,沉積物和沉積物周圍的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鋼沉箱內,整個鋼沉箱達到保泥保水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所說的打撈用鋼沉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說的打撈用鋼沉箱的底托梁穿引孔5穿引底托梁6和保泥板8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2所示,本發明所說結構的打撈用鋼沉箱,包括上沉井1和下沉井2,上沉井1和下沉井2之間由連接板3焊接連接而成,其中在所說的上沉井1上設有底托梁穿引孔5,底托梁6穿過底托梁穿引孔5放置在上沉井1中,保泥板8通過底托梁穿引孔5置放在兩根底托梁6之間的縫隙7上;在所說的上沉井1的頂部設置有由H鋼組成的承重區9;所說的上沉井1和下沉井2的井壁設有夾層4,在所說的夾層4中設置灌砂區13,在所說的灌砂區13中設有一個以上的灌砂管12,灌砂管12在夾層4中由上沉井1的頂部一直通至下沉井2中;在所說的上沉井1的四周外壁上上設有帶蓋10的漏砂孔11;在所說的下沉井2的底部下端14為楔形的刃腳。
采用本發明所說結構的打撈用鋼沉箱,上沉井1作為裝載沉積物所用,下沉井2用于支撐和固定上沉井1,并起到防止沉井內泥沙翻漿的作用(抗外側泥土隆起),鋼沉井下沉后,沉積物在上沉井1中,由于上沉井1上設有底托梁安裝孔5,穿引底托梁6和保泥板8之后,底托梁6和保泥板8在上沉井1中使鋼沉箱呈整體閉合,沉積物和沉積物周圍的泥沙按照原狀固定在鋼沉箱的上沉井1內,整個鋼沉箱達到保泥、保水的要求。在鋼沉箱下沉過程中,由于在上沉井1的頂部設置有由H鋼組成的承重區9,可以吊放壓重塊對鋼沉井進行靜壓下沉;在上沉井1和下沉井2的井壁設有夾層4,夾層4中設置灌砂區13,上沉井1的夾層可直接灌砂,灌砂區13中的灌砂管12在夾層4中由上沉井1的頂部一直通至下沉井2中,通過灌砂管12可以對下沉井2的夾層4進行灌砂,這樣可以增加鋼沉箱靜壓重量,有助于鋼沉箱的靜壓下沉。在所說的下沉井2的底部下端14為楔形的刃腳,有利于鋼沉箱的下沉。在把鋼沉箱下沉到位后,由于上沉井1的四周外壁上上設有帶蓋10的漏砂孔11,將蓋10打開,所灌入的砂漏出后減輕鋼沉箱重量,便于鋼沉箱的起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未經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28041.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便攜式電子裝置的屏幕清潔裝置
- 下一篇:一種醫學圖像識別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