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檢測毒死蜱殘留的酶聯免疫試劑盒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0810025907.8 | 申請日: | 2008-01-1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41135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13 |
| 發明(設計)人: | 孫遠明;楊金易;雷紅濤;吳青;王弘;肖治理;沈玉棟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33/543 | 分類號: | G01N33/543;G01N33/535;G01N33/577 |
| 代理公司: | 廣州粵高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麗明;任重 |
| 地址: | 510642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檢測 毒死 殘留 免疫 試劑盒 及其 使用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酶聯免疫檢測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檢測農藥毒死蜱殘留的酶聯免疫檢測試劑盒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毒死蜱又名樂斯本,英文名稱chlorpyrifos,化學名稱O,O-二乙基-O(3,5,6-三氯-2-吡啶基)硫逐磷酸酯,是由美國陶氏化學公司(Dow?Chemical?Co.)于1965年開發的有機磷酸酯類殺蟲劑,是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殺蟲劑之一(Manclus,1996)。我國也將其作為高毒有機磷農藥的替代產品,生產量和使用量逐年上升。
毒死蜱影響大腦發育,對甲狀腺系統產生作用,導致血液甲狀腺素濃度降低,過量攝取可能會引起痙攣以及眩暈,尤其對兒童健康危害較大。美國近30年對市場銷售的家庭常用殺蟲劑毒死蜱進行了3600多項研究,發現接觸高劑量的毒死蜱會導致視力模糊和記憶喪失等神經病變(Mattingly等,2003;Christopher等,1997)。
有鑒于此,發達國家對毒死蜱的使用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并不斷提高毒死蜱在農產品中的殘留限量。美國于1996年頒布的《食品質量保護法》中要求美國環保署(EPA)在2006年前對毒死蜱進行更為嚴格的評估,以進一步減少毒死蜱對人體帶來的危害。2000年6月美國環保局官員Browner宣布了在局部范圍停止使用毒死蜱的命令,直至2002年,毒死蜱才成功地獲得了美國環保署(EPA)的臨時重新登記資格認證(IRED)。獲得臨時重新登記資格認證后,毒死蜱保留了其所有的農業用途,但每日允許最大攝入量(ADI)減少到僅為原來的1/100(秦鈺慧等,2000)。加拿大通過《食品及藥物法規修正案草案》,作為對毒死蜱再評估第1階段的結果,加拿大決定自2003年12月31日起不得在西紅柿上使用含毒死蜱的產品,并將蘋果、葡萄內毒死蜱的最大殘留限量降至0.01mg/kg,來減少對急性飲食風險的擔憂(加拿大食品及藥物法規修正案草案[1341-毒死蜱],2003年12月31日)。歐盟對菠菜中毒死蜱的最高限量為0.05mg/kg,日本對毒死蜱的國家標準最為嚴格,其2002年4月公布的農殘限量標準表中,其菠菜的毒死蜱限量為0.01mg/kg,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對菠菜中毒死蜱殘留限量為0.05mg/kg。我國最高殘留限量國家標準為:糧食0.1mg/kg;梨果,葉菜1mg/kg;棉籽油0.05mg/kg(GB14873-94)。
在危害到人類身體健康的同時,毒死蜱殘留超標的問題也嚴重影響到我國農產品的出口,降低了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國農產品因為毒死蜱殘留超標被進口國拒絕、扣留、退貨、索賠和終止合同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國每年有約70萬噸、40多億美元的各種加工蔬菜出口日本,但近幾年受毒死蜱殘留超標的影響,出口大受限制,損失慘重(《新聞周刊》,2004年10月2日)。
由此可見,有效控制毒死蜱殘留超標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同時要求開發快速有效的毒死蜱分析檢測技術。
目前,檢測毒死蜱殘留的常規方法有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C-MS)和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這些方法雖然靈敏精確,但需要昂貴的專業儀器,分析費時,成本較高。而酶聯免疫分析(ELISA)快速檢測技術因成本低、操作簡單、速度快、一次檢測樣本量大、儀器化程度低,現已成為常用的篩選方法,但目前報道的毒死蜱免疫分析試劑盒的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穩定性差、操作步驟繁瑣、檢測靈敏度低等缺點,很難應用于毒死蜱的實際檢測。因此,開發毒死蜱特異、靈敏、穩定,且適于現場大批量樣品快速篩選的酶聯免疫分析檢測試劑盒對毒死蜱殘留進行監控、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特異、靈敏、穩定、廉價高效,適合于檢測環境和農產品中殘留毒死蜱的酶聯免疫試劑盒。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利用上述酶聯免疫試劑盒檢測毒死蜱殘留的方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農業大學,未經華南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2590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