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生態化養殖螃蟹技術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25003.5 | 申請日: | 2008-04-2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63794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17 |
| 發明(設計)人: | 谷孝鴻;陳開寧;胡耀輝;楊柳燕;王曉蓉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A01G33/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蘇高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柏尚春 |
| 地址: | 210093***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態 養殖 螃蟹 技術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生態養殖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生態化養殖螃蟹技術。
背景技術
近年來,網圍養殖的無序和過度發展,以及網圍養殖品種的調整,加速了對水生植物及其根系的選擇性破壞,導致了水體逐漸富營養化和湖泊的沼澤化。湖泊養蟹對水草資源特別是對沉水植物根系有極大的破壞性,在養蟹1~2年的網圍區內水生植物2~3年不易恢復,湖泊自我修復能力較弱。東太湖是太湖東南隅的一個淺水湖灣,漁業資源豐富,1996年前主要以養殖草鳊魚為主,后逐漸過渡到以養殖河蟹為主。大面積圍養導致人工飼料的大量投入,湖泊中殘餌和魚蟹排泄物劇增,嚴重影響了水質。目前東太湖無序和大規模的圈圍,使沿湖農民很難到湖中撈割水草而移出營養鹽,網圍而非養殖區內水草自生自滅,湖泊中水草死亡腐爛有機沉積物逐年增加,加速了東太湖的沼澤化。因此保護東太湖以及我國其它湖泊河流的優良水質,控制圍養規模,加強優質水生高等植物的保護和人工擴大其分布面積,緩沖調節業已部分惡化的水質已刻不容緩。
伊樂藻為雌雄異株植物。20世紀80年代初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從日本引進。因其速生高產和營養豐富及漁業適口性好而廣受歡迎。能忍受0℃甚至冰點以下的寒冷。伊樂藻在5~6月生長高峰期,生物量可達5~8kg/m2。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生態化養殖螃蟹的技術,以克服目前圍網養蟹對環境的破壞,在提高經濟效率的同時提高水環境質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生態化養殖螃蟹技術,沿水流方向,采用圍網養蟹和圍攔養草交替間隔的方式;且每年都將上一年養蟹的區域替換為養草,將上一年養草的區域替換為養蟹。即沿水流方向,將水域劃分成若干區域,第一年可采用圍網養蟹-圍網養草-圍網養蟹-圍網養草……的方案,第二年在同一水域和圍網范圍內,采用圍網養草-圍網養蟹-圍網養草-圍網養蟹……的方案。
其中,圍網養蟹的區域和圍網養草的區域面積相同。
其中,圍網養蟹的總面積占整個養殖水域的40-45%,圍網養草的總面積占整個養殖水域的40-45%,其余的區域為工作區域,用于行船、打撈水草和過水等,也能生長大量水草。
其中,所述的草為伊樂藻。其種植方法為:由于伊樂藻為無性繁殖,因此每年3-4月扦插伊樂藻,每平方水域平均扦枝伊樂藻200-500g。
在湖泊養殖中,一般網圍養殖河蟹面積為6667-13334km2(10-20畝),網圍一般根據水流方向設置為為長方形,常規以主水流方向為網圍的長邊,若以6667m2水域面積算,網圍邊長一般為80-120m。
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在圍網養蟹區域,產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多余營養物,順著水流進入圍網養草區域,供水生植物吸收生長,同時,水生植物刈割下來可投入養蟹區域作為螃蟹的飼料,且在生長期間對伊樂藻的合理刈割有利于其快速生長,也可極大提高伊樂藻的生產量。通過這種方式可實現物質的高效循環,從而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提高水體水質。到了第二年,將養蟹區域和養草區域替換,原養蟹區域內沉積在底部淤泥中的營養物和排泄物可被水草吸收供其生長,換句話說,水草可進一步除掉深層污染物。
同時,伊樂藻與常規認為的優質水生植物輪葉黑藻和苦草相比,具有較高的粗蛋白含量等,見表1,因此易為河蟹等所利用。
表1為伊樂藻與其它主要水生植被成分比較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未經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25003.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可裝拆外置儲物籃的便利洽談臺
- 下一篇:鉛酸蓄電池修復系統及其修復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