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硬質聚氯乙烯片材擠出裝置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810022591.7 | 申請日: | 2008-08-1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648437A | 公開(公告)日: | 2010-02-17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文和;楊曉兵;李寧;張平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文和 |
| 主分類號: | B29C69/00 | 分類號: | B29C69/00;B29C47/00;B29C43/24;B29C43/46;B29K27/06;B29L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連和連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海燕 |
| 地址: | 225000江蘇省江都***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硬質 聚氯乙烯 擠出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化工片材擠出成型加工裝置,尤其涉及對擠出裝置的改進。
背景技術
硬質聚氯乙烯片材被廣泛應用于包裝、裝飾領域,包括食品包裝、醫(yī)藥包裝、工具包裝、服裝和玩具包裝等。該產品的應用對生產該產品提出了以下的參數要求,一是尺寸要求,主要是寬度、厚度偏差要求;二是外觀要求;三是機械物理性能。其中尺寸要求看似簡單,但在實際生產過程中經常出現片材成品在出料橫向方向上厚度不均的問題,即中間厚,兩邊薄。對此,我們分析發(fā)現,造成該問題的原因是壓延時,上、下輥筒對物料施加壓力,而物料對輥筒產生反作用力,使輥筒產生變形,如圖4所示,輥筒中部出現凹陷11,由此導致產品在橫截面上產生中部厚、兩邊薄的現象。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針對以上問題,提供了一種通過抵消輥筒在壓延時的彈性變形,從而使成品片材厚度均勻一致的硬質聚氯乙烯片材擠出裝置。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包括機架、上壓輥、上壓輥、下壓輥相對于各自軸線的中心線在水平面上偏轉0.5~5°,使兩軸成交叉狀態(tài),兩軸交叉后,中心點位置不變;上壓輥、下壓輥偏轉方向相反;上、下壓輥偏轉的角度相同。
上壓輥、下壓輥之間的間隙為0.25~3mm。
上壓輥、下壓輥分別通過可調試連接機構與機架相連。
上壓輥、下壓輥的輥面呈中間直徑略大于兩端直徑的腰鼓形。
本發(fā)明采用軸交叉、中高度的方案,使得壓延擠出的片材的厚度均勻一致。首先,將上、下壓輥相對于各自軸線的中心線在水平面上進行偏轉,使兩軸成交叉狀態(tài),兩軸線交叉后,中心點位置不變,增大了上、下壓輥兩端的間隙,使得出料間隙產生了變化。由于上、下壓輥偏轉的角度相同,這樣盡管片材8(如圖2中所示)同一面上兩側的線速度不同,在由于相反面線速度也不同,對行走速度進行了補償,使得成品片材8的厚度均勻一致。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是上壓輥,2是上壓輥軸頭,3是上調節(jié)連接座,4是機架,5是下壓輥軸頭,6是下調節(jié)連接座,7是下壓輥;
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中8是片材;
圖3是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0是輥面中部鼓出部位;
圖4是本發(fā)明背景技術狀況的示意圖
圖中11凹陷。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fā)明如圖1、2所示,包括機架4、上壓輥1、下壓輥7,上壓輥1的上壓輥軸頭2與機架4通過上調節(jié)連接座3活動連接;下壓輥7的下壓輥軸頭5與機架4通過下調節(jié)連接座6活動連接;上壓輥1、下壓輥7相對于各自軸線的中心線在水平面上偏轉0.5~5°,上壓輥1、下壓輥7偏轉方向相反。上壓輥1、下壓輥7之間的間隙為0.25~3mm。
如圖3所示,本發(fā)明還可以將上壓輥1、下壓輥7的輥面設置呈中間直徑略大于兩端直徑的腰鼓形。輥面中部鼓出部位10用以補償上壓輥1、下壓輥7因變形產生的撓度誤差。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文和,未經李文和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2259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汽車前保險杠左支架總成
- 下一篇:一種采集土壤水分的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