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綠茶的殺青理條成形方法及其炒茶機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21785.5 | 申請日: | 2008-08-1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66418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2-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洪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蕪湖市文鼎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 |
| 代理公司: | 蕪湖安匯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暉 |
| 地址: | 241000安徽省蕪湖***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綠茶 殺青 成形 方法 及其 炒茶機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技術方案涉及茶葉的制作,特別涉及綠茶的殺青成形方法,還涉及綠茶殺青成形的機械裝置。
背景技術
在我國的專利文獻中,有一篇專利號為90220499.8,名為炒茶機的公開文件,利用該專利文件制作的炒茶機,解決了茶農對茶葉機械化制作的技術問題,對推進茶葉小規模機械化制作起到了積極地推進作用。利用上述炒茶機對茶葉進行殺青成形作業時,將新鮮的茶葉放置在經加熱的槽形鍋內,炒茶機的傳動機構帶動槽形鍋往復運動,使新鮮的茶葉在槽形鍋內不斷翻轉,在對茶葉進行殺青的同時,完成茶葉的成形。上述的炒茶機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1、茶農的勞動強度大;2、利用上述機械對茶葉殺青成形,制作的茶葉形狀單一。
專利號為200620125483.9的公開文件披露的炒茶機與上述公開文件所說的炒茶機在結構上有些改變,它與專利號為200620125484.3的專利公開文件披露的聯合制茶機一起,可極大地降低茶農的勞動強度以及制茶的能耗,但存在沒有能夠改變制作的茶葉形狀單一的缺陷。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發明一種能夠生產出多種形狀綠茶的綠茶殺青理條成形方法。
其次,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生產出多種形狀綠茶的,能夠進行殺青、理條成形的炒茶機。
根據發明的主要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綠茶殺青理條成形方法,主要包括茶葉的殺青工序以及理條成形工序,其特征在于:在殺青工序中,將新鮮的茶葉放置在鍋溫為200~240攝氏度間的槽形鍋內,讓槽形鍋做在每分鐘140~180次間的往復運動,殺青處理控制在2.5~4分鐘之間;在理條成形工序中,在槽形鍋上,與該鍋平行設置一組可以升降的懸棍,進行理條成形工序時,做往復運動的槽形鍋,使經殺青的茶葉,經過鍋底突出部位,通過懸棍與鍋底突出的共同作用,對茶葉進行理條成形處理,槽形鍋做在每分鐘140~180次間的往復運動,理條成形處理時間控制在2.5~4分鐘之間。
根據上述基本技術方案,所述的殺青處理的最佳控制時間為3~3.5分鐘。
根據上述基本技術方案,所述的理條成形處理時間最佳控制時間為3~3.5分鐘。
根據上述基本技術方案,所述的殺青處理及理條成形處理工序的鍋溫最佳為200~220攝氏度。
根據上述基本技術方案,所述的殺青處理及理條成形處理工序槽形鍋的往復運動最佳為每分鐘150~160次。
根據本發明的次要目的,利用上述基本技術方案,本發明的另一個技術方案為:一種炒茶機,主要由機架、傳動機構、加熱爐、一組槽形鍋組成,傳動機構帶動槽形鍋在機架設有的導軌上往復運動,槽形鍋的鍋底部位設有鍋底突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形鍋上裝有由懸棍、懸棍定位塊以及懸棍升降高度調節構成的茶葉理條成形處理機構,懸棍與槽形鍋相平行設置在鍋內,懸棍的上升由懸棍定位塊限定,懸棍升降高度調節通過鋼絲繩控制懸棍的升降及懸棍相對于鍋底突出高度的微調。
根據上述基本技術方案,所述的茶葉理條成形處理機構的懸棍升降高度調節由滾輪、升降擺背、手柄、定位板、中心控制擺背、導向軸以及連桿構成,升降擺背為兩付,分別對應安裝在槽形鍋的兩側,導向軸安裝在升降擺背上,滾輪固定安裝在導向軸上,手柄安裝在定位板上,手柄通過連桿、中心控制擺背分別與升降擺背相連接,所述的懸棍通過鋼絲繩懸掛在滾輪上。這樣,懸棍升降高度調節通過手柄、連桿、中心控制擺背、導向軸以及滾輪,控制懸棍的升降以及懸棍與槽形鍋鍋底突出的高度微調。
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所述的懸掛懸棍的鋼絲繩兩側的槽形鍋上裝有限位釘,采用本技術方案的目的是,防止懸棍在槽形鍋內做往復運動時,擺幅過大而產生的撞擊鍋的現象。
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其貢獻是,它使經殺青的茶葉,經過鍋底突出部位,通過懸棍與鍋底突出的共同作用,對茶葉進行理條成形處理,利用懸棍與鍋底突出的高度的微調,實現各種綠茶的機械化制作,適應不同名茶的生產。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優化設計的炒茶機茶葉理條成形處理機構實施例結構示意圖;
圖2為懸棍在槽形鍋內設置結構示意圖;
圖3為懸棍在槽形鍋內懸掛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懸棍升降高度調節結構示意圖。
圖中箭頭方向為槽形鍋作往復運動的方向。
在圖中:1、懸棍升降高度調節;2、懸棍;3、限位釘;4、滾輪;5、鋼絲繩;6、升降擺背;7、手柄;8、定位板;9、連桿;10、連桿;11、連桿;12、中心控制擺背;13、槽形鍋;14、鍋底突出;15、懸棍定位塊;16、導向軸。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蕪湖市文鼎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經蕪湖市文鼎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21785.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