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測量髁狀突旋轉角度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15577.4 | 申請日: | 2008-04-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68944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24 |
| 發明(設計)人: | 趙晶 | 申請(專利權)人: | 山東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B5/103 | 分類號: | A61B5/103;A61C19/04 |
| 代理公司: | 濟南圣達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書剛 |
| 地址: | 250100山東***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測量 髁狀突 旋轉 角度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測量髁狀突旋轉角度的方法,尤其適用于測量內傾性深覆牙合伴顳下頜關節紊亂病患者牙合墊治療前后髁狀突的旋轉角度。
背景技術
髁狀突后移位是TMD的一個重要X線表現,內傾性深覆牙合伴TMD患者臨床上采用牙合墊治療的有效率為80%以上,對其治療機制一般認為通過髁狀突的位置的改變引起關節周圍肌肉張力的改變,進而改善了關節的受力環境。觀察髁狀突在關節窩內位置變化的影像學方法多是利用許勒位片,顳下頜關節側位體層片等觀察關節間隙的變化,進而推斷出髁狀突的前移位,而對于髁狀突的旋轉的研究甚少。實際上患者牙合墊治療后髁狀突前移不明顯,戴入牙合墊后髁狀突向前的旋轉才是有效地減小關節前間隙,降低TMD患者髁狀突后移位所導致的過大的關節后部壓力,進而緩解TMD患者臨床癥狀的原因。因此準確地測量出髁狀突的旋轉角度能為研究TMD患者牙合墊治療的機制提供新的依據。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髁狀突旋轉研究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準確量化牙合墊治療前后髁狀突的旋轉角度、利于顳下頜關節病治療的測量髁狀突旋轉角度的方法。
本發明的測量髁狀突旋轉角度的方法是:
拍攝患者頭影的數字化測量片,找出測量片中的蝶鞍影像的中心點、鼻額縫的最前點、髁突的最上點、下頜角點以及下頜平面線,連接蝶鞍影像的中心點和鼻額縫的最前點形成前顱底平面線,連接髁突的最上點和下頜角點形成下頜髁狀突的長軸,將前顱底平面線、下頜平面線和下頜髁狀突的長軸延長形成一個三角形,測量出下頜平面與前顱底平面所成的角度,治療前后所測量的角度變化就是髁狀突旋轉角度的大小。
本發明將正畸中常用的頭影測量片引入了對顳下頜關節的研究,將髁狀突的旋轉角度的變化轉化為下頜平面相對于基準平面SN的角度(下頜平面角)變化,從而準確地量化了牙合墊治療前后髁狀突的旋轉角度。此方法所需確定的點均為正畸中常規確定的點,定點準確,簡單易行。測量出髁狀突的旋轉角度能準確地反映髁狀突在關節凹中的位置變化,進而研究出牙合墊在TMD治療過程中的作用機制以及髁狀突旋轉角度與TMD治療效果的關系。
附圖說明
圖1是頭影測量圖。
圖2是各角度變化關系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包含了頭影測量中的部分點和線:S點是蝶鞍影像的中心,N點是鼻額縫的最前點,Co點是髁突的最上點,Go點是下頜角點。SN線代表前顱底平面線;MP線代表下頜平面線(下頜下緣最底部的切線)。連接Co點和Go點所得到的直線可以近似的代表下頜髁狀突的長軸(在常規的測量中沒有此線)。
圖2顯示了髁狀突向前旋轉前后各角度的變化情況。實線部分是治療前下頜平面與髁狀突長軸及前顱底平面的位置關系,虛線部分則顯示了髁狀突發生旋轉以后各平面間的位置關系。角1即為髁狀突的旋轉角度,角2角3分別為治療前后下頜平面與SN平面所成的角度,角4和角5均為下頜平面與髁狀突長軸成的角度,對于同一個體是恒定不變的。用幾何方法證明:∵∠4=∠1+∠6,∠5=∠7+∠8,又∵∠6=∠7,∠4=∠5,∴∠1=∠8,∵∠9=∠8,∴∠1=∠9,又∵∠3=∠2+∠9,∴∠3=∠2+∠1,即∠1=∠3-∠2。因此髁狀突的旋轉角度就可以轉化為下頜平面相對于前顱底平面的旋轉角度。
選取擬實行牙合墊治療的內傾性深覆牙合伴有顳下頜關節紊亂病的患者,治療前后分別拍攝數字化頭影測量片,在片中準確定位圖1所示S點,N點,MP線,測量SN與MP所成的角度,其角度的變化即為牙合墊治療前后髁狀突在關節窩中旋轉的角度。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山東大學,未經山東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15577.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