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全自動立體車庫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14823.4 | 申請日: | 2008-03-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40668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13 |
| 發明(設計)人: | 張正泉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正泉 |
| 主分類號: | E04H6/18 | 分類號: | E04H6/18;E04H6/22 |
| 代理公司: | 濟南泉城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 地址: | 251200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全自動 立體車庫 | ||
1.一種全自動立體車庫,包括多層多列單體車庫的主體框架和有吊籃(1)的提升系統,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每個單體車庫相應的伸縮系統和控制系統,其中所述主體框架主要由一列或兩列固定于地面的立柱(13)組成;
伸縮系統則包括橫向固定于立柱(13)上的缸體(10)、位于該缸體內且沿其軸線伸縮的伸縮臂(4)和帶有伸縮輸出輪(12)的伸縮動力裝置,其中該伸縮臂設有帶有鋼絲繩固定環(33)的操縱桿(8),上述缸體則設有供該操縱桿伸出且其長度與伸縮臂工作行程相應的條形孔,以及在設于端部的定滑輪(7);所述動力裝置還包括兩端固定于上述鋼絲繩固定環(33),并穿過定滑輪(7),由上述伸縮輸出輪驅動的鋼絲繩;
所述提升系統還包括吊掛所述吊籃(1)的鋼絲繩、分別固定于上述伸縮臂(4)兩端的定滑輪(3)和雙槽輪(14),以及提升動力裝置,其中雙槽輪為提升動力裝置的輸出輪;定滑輪(3)側的吊籃鋼絲繩通過其繞于上述雙槽輪,另一側鋼絲繩則直接繞于上述雙槽輪,上述缸體(10)也相應于雙槽輪(14)基座設有與伸縮臂工作行程相應的條形孔;
所述提升系統還包括所述吊籃(1)上升和下降到位傳感器,所述伸縮系統還包括伸到位和縮到位傳感器,上述傳感器均與所述控制系統相連,且該控制系統還連接有遙控信號接收裝置(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系統還包括設于所述伸縮臂(4)內部的內襯(5),該內襯設有從內端到其中部的條形槽(34),伸縮臂則在其內端部相應該條形槽設有凸塊(11);所述操縱桿(8)焊接有在所述缸體(10)上滑行的套(9),所述雙槽輪(14)固定于該套下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系統還包括驅動所述提升、伸縮動力裝置的可編程變頻器,以對相應提升系統和伸縮系統運行速度和加減速進行控制,并且可設置升降到位和伸縮到位的軟件限位點。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單體車庫的兩缸體(10)間設有對其上部單體車庫墜落保護的鋼構框架(15)。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籃(1)的底板為雙層結構,其上層主要由分塊鋼板和對車輪限位的齒槽(17)通過螺栓拼裝而成,其中齒槽包括槽本體(19)和緊固于上述分塊鋼板的裙板(20),槽本體槽口寬度為20cm~35cm,其內側側板均勻設有齒(21),齒距為1cm~20cm。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齒槽(17)相應于前車輪、后車輪或前后車輪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層與下層兩端通過槽鋼構件(22)栓接,兩槽鋼構件其一或兩者在伸縮臂縮回端焊接有銷(23),而所述相應側立柱(13)則設有上述銷的鎖緊機構,該鎖緊機構包括鉗口為柱面的鉗子(28),通過桿(30)與鉗子鉗柄(27)連接的鐵芯(26)和其線圈(25),該鉗子鉸鏈部固定于立柱上設置的鉗子支撐座上。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籃(1)在所述伸縮臂伸出側設有吊桿(24),該側吊籃鋼絲繩吊掛于該吊桿上,同時該吊桿上端還設有立柱(31),相應于所述伸縮臂(4)端部設置有該立柱的鎖緊機構,該鎖緊機構對應鉗子的鉸鏈部則固定于伸縮臂上設置的鉗子支撐座上。
9.根據權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籃(1)在所述吊桿(24)側設有庫門板(2),各單體車庫間均設有側墻板。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全自動立體車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單體車庫鈞對應設有提升軌道(32),同一豎直列單體車庫的提升軌道從里到外依次設置,最頂層單體車庫的提升軌道在最外側;最內側提升軌道上端緊固于車庫房頂,下部固定于地面,中間通過連接件連接到各單體車庫進行結構加強,其它提升軌道依次緊固于相鄰提升軌道。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正泉,未經張正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14823.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