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利用油田污泥制成的地面磚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14271.7 | 申請日: | 2008-02-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234882A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06 |
| 發明(設計)人: | 趙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趙靜 |
| 主分類號: | C04B28/34 | 分類號: | C04B28/34;C04B18/30;C04B14/06 |
| 代理公司: | 濟南泉城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李桂存 |
| 地址: | 250001山東省濟南市天橋***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利用 油田 污泥 制成 面磚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地面磚及其生產方法,特別涉及一種利用油田污泥制成的地面磚及其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在采油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油井污泥,而這些眾多的油井泥漿中一般都含有大量的重金屬、油類、堿和化學物(包括有機物)等對人、畜和環境極為有害的物質。泥漿用后廢棄時若不經過處理,這些物質將會嚴重污染環境,危害人們的生命和身體健康,影響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含油污泥的處理與應用是含油污水處理過程中較難解決的問題。
在含油污泥的綜合利用方面,主要的利用方向是建筑材料的研究,即考慮以油田污泥為主要原料,采用一定的工藝生產生態建筑材料,一方面使油田污泥成為資源再利用,變廢為寶、為社會創造一定的價值。另一方面固化油田污泥中的有毒物質,防止油田污泥的污染,保護生態環境,防止污染地下水和危害人身安全,符合國家國策和產業化政策。
目前,我國比較適合于利用固化技術來對油田污泥進行處理。但現有的技術,一方面固化強度達不到建筑磚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達不到生態建材的要求,其含堿度、毒性測試、放射性測試不符合建材標準。
如中國專利03139052.8,公開了一種利用油田污泥制成的地面磚及其生產方法,主要采取油田污泥加入一定量的水泥、無機原料,以提高其強度、降低有害物質的浸出。但其加入的原料較多,成本較高,不利于推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克服以上不足,提供了利用油田污泥制成的強度高,達到生態環保要求,成本低的地面磚。
本發明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的: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利用油田污泥制成的地面磚,其基體材料主要是由如下重
量配比的原料組成,
油田污泥:???????50-70%
河沙:????????10-25%
磷鋁酸鹽水泥:15-25%
固化劑:??????3-5%
所述的固化劑含有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
氧化鎂:20%-30%????氯化鈣:20%-30%
石膏:??20%-30%????石灰:??20%-30%。
上述本發明的地面磚,所述基體材料的原料的最佳配比為:
油田污泥:????60-70%
河沙:????????10-20%
磷鋁酸鹽水泥:15-25%
固化劑:??????3-5%。
上述本發明的地面磚,所述的磷鋁酸鹽水泥是由三元磷鋁酸鈣固溶體、鋁酸鈣固溶體和磷酸鈣固溶體相以及適量的玻璃體組成,主要礦物成分含量為(w/%):
三元磷鋁酸鈣固溶體????????????????????????20-70
鋁酸鈣固溶體相????????????????????????????10-60
磷酸鈣固溶體相????????????????????????????10-60
玻璃體????????????????????????????????????0-15。
本發明的地面磚的生產方法,依次按以下步驟進行,
a)將混合好的彩面漿體注入模具內1-2cm厚,放置半小時;
b)將上述配比的油田污泥、河沙、磷鋁酸鹽水泥、固化劑混合均勻,注入上述的模具內,在振動臺上振動至漿體密實,把基體表面抹平,養護1-2天脫模。
本發明采用的磷鋁酸鹽水泥,為中國專利CN1498870所述的系統膠凝材料,水泥熟料中形成一種三元磷鋁酸鈣固溶體晶相(現命名為LHSS相),LHSS相的晶體結構屬于等軸(立方)晶系,其X-射線衍射三個主要的衍射花樣為d=0.3723-0.3754nm,0.2629-0.2650nm和0.2147-0.2160nm,其主要化學成分含量為:CaO·(1-X-Y)Al2O3·XSiO2·YP2O5,X=0.146-0.206,Y=0.048-0.08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趙靜,未經趙靜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14271.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冷縮制品和制備冷縮制品的方法
- 下一篇:相位調整裝置及其相關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