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糖尿病壞疽部藥物導入管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12750.5 | 申請日: | 2008-08-08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342400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14 |
| 發明(設計)人: | 楊曉光 | 申請(專利權)人: | 楊曉光 |
| 主分類號: | A61M25/00 | 分類號: | A61M25/00;A61M39/00;A61L29/04;A61L29/14;A61M37/00;A61M35/00 |
| 代理公司: | 葫蘆島天開專利代理事務所 | 代理人: | 魏勇 |
| 地址: | 125001遼寧省葫蘆*** | 國省代碼: | 遼寧;2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糖尿病 壞疽 藥物 導入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出的是用于治療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壞疽部藥物導入管。
背景技術
在本發明提出以前,治療糖尿病引起的壞疽病通常是通過手術切掉壞疽組織,或者進行截肢,給糖尿病人造成殘疾,甚至危害生命。
目前發展的治療方法是通過藥物導入的方法將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導入到壞疽組織處,通過藥物的作用,達到活血化淤、消炎止痛,去腐生新的治療效果。
現有的藥物導入管通常采用現有的輸液管代替,是管腔結構,存在的缺點是:質硬,舒適度差;單孔直管腔,不利于藥物的分散與滲入;還容易引起皮膚過敏或排異反應。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的用普通的輸液管作為糖尿病藥物導入管的缺點,本發明提出了一種糖尿病壞疽部藥物導入管。該管通過材質的選擇與滲出孔的設計與分布解決糖尿病壞疽組織的藥物導入問題。
本發明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方案是:在管狀物的導入管體一側設有外接口,在相對一側設有錐狀的管頭,在管壁上分布有藥物滲出孔,在管頭上設有管頭斜孔;
藥物滲出孔間距排列,藥物滲出孔也可為網狀結構;
管壁采用幾丁質多聚糖制成。
積極效果:由于本發明的導入管采用幾丁質作為制管的材料,在置入人體組織中,不產生排異反應,同時質地柔軟,便于伸入組織部位,有利于藥物的滲透與分散。藥物導入效果明顯,治療效果好,降低截肢率和死亡率。適宜在治療糖尿病壞疽組織藥物導入中應用。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導入管結構剖視圖
圖2為本發明導入管藥物滲出孔布置圖
圖3為本發明導入管藥物滲出網孔布置圖
圖中,1.導入管體,1.1.外接口,1.2.管壁,1.3.管頭,1.4.管腔,1.5.藥物滲出孔,1.6.管頭斜孔。
具體實施方式
據圖1所示,在管狀物的導入管體1一側設有外接口1.1,在相對一側設有錐狀的管頭1.3,在管壁1.2上分布有藥物滲出孔1.5,在管頭上設有管頭斜孔1.6。
藥物滲出孔間距a為5~10mm,間距b為2~6mm。
藥物滲出孔也可為網狀結構,網孔直徑在0.5~1mm。
管壁采用幾丁質多聚糖制成。
本發明導入管的特點
1、管壁上分布設有藥物滲出孔,有利于導入的藥物分散在壞疽組織中,且保持創面濕潤,有利于組織生長。
2、所采用的幾丁質管對人體的耐受能力好,不產生排異反應,而且幾丁質還能夠被人體組織吸收,有利于促進愈傷組織恢復,形成新的組織結構。
通過實際使用證明,采用本發明的導入管能夠使藥效充分而長期發揮作用,具有阻止壞疽組織繼續發展和新組織更新快的特點。通過本發明導入管導入藥物治療,有效率達到100%,單純糖尿病壞疽病引起的組織壞死治愈率達到98%以上,且杜絕了截肢,其死亡率減小至1%左右。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楊曉光,未經楊曉光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12750.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