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多功能氣管插管萬向接頭無效
| 申請號: | 200810001434.8 | 申請日: | 2008-01-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1474447A | 公開(公告)日: | 2009-07-08 |
| 發明(設計)人: | 錢彪 | 申請(專利權)人: | 錢彪 |
| 主分類號: | A61M16/04 | 分類號: | A61M16/04;A61M39/00;A61B1/267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83200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 | 國省代碼: | 新疆;65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多功能 氣管 插管 萬向 接頭 | ||
所屬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支氣管鏡檢查與治療的氣管插管萬向接頭,尤其是能在氣管插管全麻的情況下、在呼吸機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同時安全進行支氣管鏡檢查與治療,而不影響通氣的氣管插管萬向接頭。
背景技術
由于支氣管鏡檢查與治療是一種有創性的醫療行為,此過程患者痛苦較大,局部麻醉不能滿足所有患者,因此可以考慮使用全麻,但是由于內鏡醫師與麻醉科醫師共用氣道,支氣管鏡檢查與治療的過程中實施全身麻醉有相當的困難,其關鍵在于如何在不影響內鏡操作的基礎上實施控制呼吸。傳統的方法是插入一根細導管或利用硬質支氣管鏡的通氣口實施高頻通氣,但并不能根本解決共用氣道的有關問題。90年代以來喉罩的應用為此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法,近年來成功保障了一些纖維支氣管鏡下介入治療的實施,但目前仍無滿意的控制呼吸方法。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的氣管插管和喉罩不能解決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氣管插管萬向接頭,該萬向接頭能用于單腔氣管插管、雙腔氣管插管及喉罩,能在全身麻醉呼吸機正常工作的同時安全地進行支氣管鏡檢查與治療,而不影響通氣。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在雙腔氣管插管的萬向接頭處,擰下帶有吸痰小孔的部分,對其加長,長度視操作需要而定,根據檢查與治療的需要,將其遠端做成1型或Y型,甚至更多分支,在末端安裝合適的后腹腔鏡手術用穿刺器的閥門,此閥門大小根據加長末端的大小設計,然后再將其安裝到原位置,此即為多功能氣管插管萬向接頭。操作時根據操作器械的大小,使用合適的轉換器,最外端是封帽,此系統在腹腔鏡的使用中得以證實是安全密閉的,加長的并裝有后腹腔鏡手術用穿刺器閥門的部分,能從氣管插管的任何部分發出,只要能在全身麻醉下、在不影響患者通氣的情況下能實施檢查與治療即可。使用時若是雙腔氣管插管,只需要將此加長的并裝有后腹腔鏡手術用穿刺器閥門的部分置換雙腔氣管插管萬向接頭的帶吸痰小孔的部分即可,若是單腔氣管插管或是喉罩,則將整個多功能氣管插管萬向接頭把單腔氣管插管或喉罩與螺紋管連接,支氣管鏡操作器械從閥門進入,即可進行支氣管鏡檢查與治療,與此同時麻醉機可以正常工作,從而保證了被檢查者的正常通氣。如果檢查與治療時需要停止通氣而又要肺擴張的情況,只要在吸氣末夾閉多功能氣管插管萬向接頭的靠近螺紋管的一端即可(此方法只能用于雙腔氣管插管),此時該側呼吸系統是擴張的,而接頭系統又是密閉的,因此對檢查與治療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同時,另一側是正常通氣的,從而保證了患者的氧供。若單孔不能滿足治療,可選擇Y型或更多分支的,從而達到在正常通氣的情況下支氣管鏡的檢查與治療。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氣管插管全麻呼吸機正常工作的同時進行支氣管鏡的檢查與治療,而不影響通氣,在支氣管鏡進入氣管插管萬向接頭處用合適的后腹腔鏡器械的閥門,既方便又安全。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圖1為雙腔氣管插管。
圖2為雙腔氣管插管萬向接頭。
圖3為擰下雙腔氣管插管萬向接頭帶有吸痰小孔的部分。
圖4為萬向接頭帶有吸痰小孔的部分。
圖5為萬向接頭去除有吸痰小孔部分所剩的部分。
圖6為后腹腔鏡手術用穿刺器。
圖7為后腹腔鏡手術用穿刺錐的閥門。
圖8為加長部分后面連接上閥門的部分
圖9為多功能氣管插管萬向接頭。
在雙腔氣管插管(圖1)的萬向接頭(圖2)處,擰下帶有吸痰小孔的部分(圖4),對其加長,長度視操作需要而定,根據檢查與治療的需要,可將其做成1型或Y型,甚至更多分支,在末端安裝后腹腔鏡手術用穿刺器(圖6)的閥門(圖7),此閥門根據加長末端的大小設計,做成后如圖8所示,然后再將其安裝到萬向接頭去除有吸痰小孔部分所剩的部分(圖5)上,這樣多功能氣管插管萬向接頭就做成了(圖9)。使用時用它將螺紋管和雙腔氣管插管、單腔氣管插管或喉罩進行連接,操作器械從閥門處伸入就可進行檢查或治療了。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錢彪,未經錢彪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810001434.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