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0720201002.2 | 申請日: | 2007-09-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34405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3-12 |
| 發(fā)明(設計)人: | 黃江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旺能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6B3/00 | 分類號: | F26B3/00;F26B23/10 |
| 代理公司: | 貴陽中新專利商標事務所 | 代理人: | 李大剛 |
| 地址: | 310014浙江省杭州市***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污泥 化用 干燥機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污泥處理設備,特別是一種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
背景技術
工業(yè)污泥的干燥和造粒問題一直是影響污泥綜合利用的關鍵,不通過有效的干燥和造粒,不僅無法有效利用污泥,而且污泥的體積大、運輸成本高,還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目前,對污泥的干燥和造粒需要分別采用造粒設備和干燥設備進行,成本高,投資大。傳統(tǒng)的污泥干燥設備的干燥原理主要有直接加熱式(如轉鼓、流化床等)、間接加熱式(如滾筒、薄層等)以及熱輻射加熱式(帶式、螺旋式等),這些干燥設備普遍存在著干燥效率較低、能耗大的缺點,使用效果不理想。
實用新型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成本較低、投資小且干燥效率高、能耗低的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從而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包括機體1,在機體1的頂部設有水汽排出口2和進料口3,在機體1的底部設有污泥排出口4,在機體1內(nèi)裝有盛料托盤5,盛料托盤5為密封的雙層盤繞(類似迷宮式)的油路結構,在頂部的盛料托盤5上設有導熱油進入口6,在下部的盛料托盤5上設有導熱油排出口7和消防水排入口8,導熱油進入口6外接導熱油加熱器。
上述的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中,在機體1的進料腔中設有防粘結錐體刮板機構9。
前述的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中,在機體1的污泥出口腔中設置有出料刮板機構10。
前述的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中,在機體1的外殼上包覆有保溫材料。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將污泥的干燥和造粒功能合二為一,大大降低了污泥處理的設備成本和投資,而且本實用新型采用導熱油和具有雙層迷宮式油路結構的盛料托盤依靠熱傳導進行干燥,其干燥效率高、能耗小,干燥效果比較理想。而且產(chǎn)生的水汽在微負壓下,以由上至下的方式循環(huán)運行,能及時將濕分排出干燥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部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頂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1:如附圖1所示,污泥干化用的造粒干燥機的構成包括機體1,在機體1的頂部設有水汽排出口2和進料口3,水汽排出口2用于排出干燥過程中產(chǎn)生的水蒸氣。在機體1的底部設有用于排出干燥后污泥的污泥排出口4,在機體1內(nèi)裝有盛料托盤5,盛料托盤5為密封的類似迷宮的雙層盤繞油路結構,并按大一小一大的形式構成塔式結構(參見圖1);這種迷宮式的油路結構具有類似迷宮一樣蜿蜒曲折的通路,可延長導熱油在油路中的停留時間,使導熱油更緩慢的流出,從而提高熱效率。在頂部的盛料托盤5上設有導熱油進入口6,導熱油進入口6通過油管連接導熱油加熱器,以實現(xiàn)通過導熱油進入口6向盛料托盤5中注入導熱油。在下部的盛料托盤5上設有導熱油排出口7和消防水排入口8,通過消防水排入口8可引入消防水,用于對干燥后的污泥進行造粒。導熱油由上盛料托盤5進入水平和垂直二維通道,然后從導熱油排出口7排出。
為防止污泥粘結,使污泥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散落,在機體1的進料腔中設有防粘結錐體刮板機構9(參見圖1)。在機體1的污泥出口腔中設置有出料刮板機構10,以避免干化污泥的積料死角。防粘結錐體刮板機構9、出料刮板機構10的刮板葉片連接在由電機驅動的轉軸上,在轉軸的帶動下作旋轉運動。通過旋轉的刮板葉片將由進料口3加入的污泥打散,使污泥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散落,并將污泥出口腔中堆積的干化污泥刮除到污泥排出口4排出。在機體1的外殼上包覆有保溫材料,以達到減少熱量損耗和隔絕冷空氣的目的,提高熱效率,降低能耗。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旺能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未經(jīng)浙江旺能環(huán)保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201002.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