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電壓力鍋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200726.5 | 申請日: | 2007-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97981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8-13 |
| 發明(設計)人: | 廖蘇萍 | 申請(專利權)人: | 廖蘇萍 |
| 主分類號: | A47J27/08 | 分類號: | A47J27/0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28303廣東省佛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新型 壓力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壓力鍋,具體的說是一種能精確控制鍋內壓力的新型電壓力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電壓力鍋款式多樣,品種繁多,如91100026.7和00227029.3所公開的技術方案,其共同特點是通過彈性裝置實現內外鍋的彈性連接,以此將內鍋中的壓力增量反映到內鍋下面的發熱盤上,再通過發熱盤傳遞到控制電路,從而轉變成位移信號,達到壓力自動控制的目的。但其壓力信號傳遞過程復雜,位移增量的控制難度高,加工成本高,可靠性低,調試困難,自動化生產程度低等缺點。為解決這一問題,有的采用彈簧;有的采用波紋板柱狀支撐物;有的將外鍋底設計成雙層,上層為波浪形;有的在發熱盤與外鍋之間干脆不用任何彈性物而采用剛性連接,讓整個鍋底作為彈性形變的對象和推桿,將開關固定在外鍋的側壁,但這些方式的彈性結構都不太理想,不是位移量過大,就是位移量太小,致使壓力控制不穩定、不可靠。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之處,提供一種新型電壓力鍋,結構簡單、加工容易、壓力控制精確且安全可靠。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電壓力鍋,是由鍋蓋、面蓋、鍋蓋內襯、撥動滑塊、鍋蓋密封圈、閥體組件、壓力開關、限壓閥、中環、內鍋、外鍋、外殼、發熱盤、底座和平墊片主要部件組成;鍋蓋、與閥體組件、用閥體組件中的排氣管螺紋連接,撥動滑塊、安裝在面蓋、與鍋蓋內襯之間,并且撥動滑塊、上凸起撥塊的內腔套在鍋蓋、上凸起焊片上,撥動滑塊、在面蓋、與鍋蓋內襯、之間按固定的角度滑動,同時帶動鍋蓋、按固定的角度滑動。閥體組件、與鍋蓋內襯、軸孔間隙配合,且軸向有一定的浮動距離。鍋蓋頂面制成波紋膜片形狀,在鍋內壓力的作用下,使剛性中心會產生1~2mm的彈性變形,然后傳遞給安裝在鍋蓋上的壓力開關,通過壓力開關的通斷來控制發熱盤的通斷,從而達到壓力自動控制的目的。
內鍋置于外鍋內,且內、外鍋之間放置發熱盤,發熱盤上設置有三個圓柱形平臺,發熱盤上三個圓柱形平臺與外鍋底部平面之間放置有平墊片,外鍋的底部設計成具有彈性的波紋膜片形狀,使內外鍋之間呈彈性結構,因此,即保證了外鍋底部的彈性,又保證了外鍋底部的強度,復位容易,且結構簡單、加工容易。三個圓柱形平臺均勻分布在發熱盤底部,呈圓周分布,增加了發熱盤與外鍋底部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發熱盤的平衡,使發熱盤穩定在外鍋的底平面上,避免因為內鍋的自由位移,而出現內鍋密封性能差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內鍋發熱盤的接觸良好,提高熱傳導效率。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電壓力鍋和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將安全性與壓力控制完全分開,因為鍋蓋使用了波紋膜片等高精度的壓力彈性結構,壓力控制將更加精確。在安全性方面,外鍋底部的彈性不再用來控制鍋內壓力,因此,底部彈性的要求大大減低,同時對產品的可靠性大大增強。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電壓力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新型電壓力鍋的局部放大圖。
圖中:鍋蓋1、中環2、發熱盤3、開關盒4、撥動滑塊5、鍋蓋密封圈6、閥體組件7、限壓閥8、壓力開關9、鍋蓋內襯10、面蓋11、內鍋12、外鍋13、外殼14、底座15、平墊片16、M5螺釘17。
具體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電壓力鍋作以下詳細地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新型電壓力鍋,是由鍋蓋1、面蓋11、鍋蓋內襯10、撥動滑塊5、鍋蓋密封圈6、閥體組件7、壓力開關9、限壓閥8、中環2、內鍋12、外鍋13、外殼14、發熱盤3、底座15和平墊片16主要部件組成;鍋蓋1與閥體組件7用閥體組件中的排氣管螺紋連接,撥動滑塊5安裝在面蓋11與鍋蓋內襯10之間,并且撥動滑塊5上凸起撥塊的內腔套在鍋蓋1上凸起焊片上,撥動滑塊5在面蓋11與鍋蓋內襯10之間按固定的角度滑動,同時帶動鍋蓋1按固定的角度滑動;閥體組件7與鍋蓋內襯10軸孔間隙配合,且軸向有一定的浮動距離;鍋蓋1頂面制成波紋膜片形狀,在鍋內壓力的作用下,使剛性中心會產生1~2mm的彈性變形,然后傳遞給安裝在鍋蓋1上的壓力開關9,通過壓力開關的通斷來控制發熱盤3的通斷,從而達到壓力自動控制的目的。
內鍋12置于外鍋13內,且內、外鍋之間放置發熱盤3,發熱盤3上設置有三個圓柱形平臺,發熱盤上三個圓柱形平臺與外鍋底部平面之間放置有平墊片15,外鍋13的底部設計成具有彈性的波紋膜片形狀,使內外鍋之間呈彈性結構,因此,即保證了外鍋13底部的彈性,又保證了外鍋13底部的強度,復位容易,且結構簡單、加工容易。三個圓柱形平臺均勻分布在發熱盤3底部,呈圓周分布,增加了發熱盤3與外鍋13底部的接觸面積。有利于發熱盤3的平衡,使發熱盤3穩定在外鍋13的底平面上,避免因為內鍋12的自由位移,而出現內鍋12密封性能差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內鍋12與發熱盤的接觸良好,提高熱傳導效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廖蘇萍,未經廖蘇萍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200726.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