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用于雙吸泵的內置循環密封沖洗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99086.0 | 申請日: | 2007-12-1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33370Y | 公開(公告)日: | 2008-10-15 |
| 發明(設計)人: | 吳永旭;彭學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上海東方泵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04D29/08 | 分類號: | F04D29/08;F04D29/42;F04D29/7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貿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 代理人: | 嚴新德 |
| 地址: | 201906上***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用于 雙吸泵 內置 循環 密封 沖洗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領域,尤其涉及泵,特別是一種用于雙吸泵的內置循環密封沖洗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單級雙吸離心泵中設置有沖洗循環水路,用以沖洗、潤滑、冷卻泵的密封部件。沖洗循環水路是通過泵蓋中的內流道與密封架中的內流道連通實現的,并且密封架中的內流道與泵軸之間存在夾角,內流道中的液流對密封裝置產生反向作用力。但是當泵處于大流量揚程工況運行時,過大的回流壓力要求壓緊填料蓋,而填料蓋對軸套過大的抱緊力又會使軸套磨損加劇,過小的壓力又難以實現密封而造成過量滲漏,影響到泵的效率和運行可靠性。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雙吸泵的內置循環密封沖洗結構,所述的這種用于雙吸泵的內置循環密封沖洗結構要解決現有技術中雙吸泵的沖洗結構在大流量揚程工況時工作不理想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這種用于雙吸泵的內置循環密封沖洗結構由泵軸、葉輪、泵蓋和密封部件構成,所述的葉輪設置在所述的泵軸上,所述的密封部件設置在所述的泵蓋與泵軸之間,泵蓋和密封部件的密封架中均設置有內流道,泵蓋和密封部件密封架中的內流道連通,泵蓋的內流道與葉輪與泵蓋之間的腔室連通,其中,密封部件密封架中的內流道的中心軸線垂直于泵軸的中心軸線,所述的泵蓋的側壁中設置有一個螺孔,所述的螺孔的中心軸線位于密封部件密封架中內流道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上,螺孔內設置有一個調節螺桿,所述的調節螺桿的內端位于泵蓋和密封部件之間的空腔內,調節螺桿的內端設置有錐形節流錐堵,所述的錐形節流錐堵與密封部件密封架中內流道的入口相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的泵蓋與調節螺桿之間設置有密封墊和O型密封圈。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于密封架中的內流道與泵軸相垂直,所以其中的回流不產生橫向的作用力,因此泵工作在大流量時不必對密封架的壓緊力進行調節;通過調節螺桿可以調節錐形節流錐堵與密封架中內流道入口之間的間隙,從而對回流量進行節流控制。
本實用新型與已有技術相對照,其效果是積極和明顯的。本實用新型將密封架中的內流道改為垂直于泵軸軸線,內流道中的回流不會產生沿泵軸軸向的作用力,不影響密封裝置的密封性能,同時在泵蓋中增設錐形節流錐堵對回流流量進行調節,使泵結構更完善,適用各種性能范圍,提高泵運行可靠性;對密封部件的沖洗、潤滑、冷卻效果好,并延長了密封部件和軸套的使用壽命,維護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雙吸泵的內置循環密封沖洗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用于雙吸泵的內置循環密封沖洗結構由泵軸1、葉輪2、泵蓋3和密封部件9構成,所述的葉輪2設置在所述的泵軸1上,所述的密封部件9設置在所述的泵蓋3與泵軸1之間,泵蓋3中設置有內流道5,密封部件9的密封架中設置有內流道6,泵蓋3和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的內流道6連通,泵蓋3的內流道6與葉輪2與泵蓋3之間的腔室連通,其中,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的內流道6的中心軸線垂直于泵軸1的中心軸線,所述的泵蓋3的側壁中設置有一個螺孔,所述的螺孔的中心軸線位于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內流道6的中心軸線的延長線上,螺孔內設置有一個調節螺桿7,所述的調節螺桿7的內端位于泵蓋3和密封部件9之間的空腔內,調節螺桿7的內端設置有錐形節流錐堵8,所述的錐形節流錐堵8與密封部件9密封架中內流道6的入口相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的泵蓋3與調節螺桿7之間設置有密封墊(圖中未示)和O型密封圈(圖中未示)。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由于密封架中的內流道6與泵軸1相垂直,所以其中的回流不產生橫向的作用力,因此泵工作在大流量時不必對密封架的壓緊力進行調節;通過調節螺桿7可以調節錐形節流錐堵8與密封架中內流道6入口之間的間隙,從而對回流量進行節流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上海東方泵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上海東方泵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9908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