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硬盤承載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83023.6 | 申請日: | 2007-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11919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10 |
| 發明(設計)人: | 羅梓桂;曲范蘭;陳志豐 | 申請(專利權)人: | 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11B33/04 | 分類號: | G11B3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紀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偉 |
| 地址: | 中國臺***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硬盤 承載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硬盤承載裝置,更詳而言之,涉及一種免工具且操作簡單的硬盤承載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工業技術的精進與專業分工,單一產品的制造通常會歷經許多不同的生產流程,例如包括元件制造、組裝、測試、包裝等,其中尤以電子產品為甚。
由于電子產品日趨微型化及多功能化,連帶使得功能強大的電子產品整合了多種零組件,而且各種零組件各可能分屬不同的技術領域,因此常見各種零組件分別先由不同的廠商代工制造,最終再通過例如殼體予以整合組裝。因此,不同零組件間的組裝結構及電性的連接對于電子產品的整體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對于此一觀點,在以下的說明中,將以硬盤的固定結構設計為例來予以闡述。
現行市場上使用的電子設備,如硬盤的生產廠商依據不同規格及產品訴求制造各類的產品機型,使得各機型說裝設且固定硬盤的手段亦不盡相同,在硬盤的固定結構設計中,利用螺絲作為固定件鎖定硬盤于硬盤架上的較為常見,然而,使用螺絲的固定技術中,必須因應螺絲尺寸而選用對應大小的工具(螺絲起子)進行螺鎖工作,在例如針對安裝有諸多大、小零部件的電子產品進行維修工作時,必須經常更換工具而有諸多不便,特別是針對零件密集的部位,更是難以操作螺絲的螺鎖或旋退等工作,甚至必須設計特殊的專用工具提供操作,因此,使用螺絲的固定技術確實存在操作不便與費時的缺點。又,一旦螺絲由于固定不牢造成自動松脫,落至機箱內電路板上必會影響到電路板的正常運行,更有甚者,會因為螺絲電連接多個電路造成電路板短路而燒壞電路板。
再者,螺絲作為一種固定工具需要單獨做購買及物料保管,因此會加大人力及管理的成本,在競爭激烈的今天,每一項冗余的成本支出就會影響到產品的競爭優勢。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即可免工具,又方便安裝及拆卸并利于提高裝配質量的硬盤承載裝置,以避免上述的種種缺陷,實為相關領域的業者目前亟待解決的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一種免工具的硬盤承載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種易于組裝以及拆卸的硬盤承載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系在于提供一種提高裝配質量的硬盤承載裝置。
為達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硬盤承載裝置,包括盒體,具有供容置該硬盤的容置空間、圍限于該容置空間周圍的相對二側壁、設置于該二側壁的第一結合部及承托部、位于該容置空間一端以供裝入該硬盤的開口、以及設置于該盒體相對該開口的另一端的阻擋部;以及具有用于操作抽拉的操作部以及對應該第一結合部的第二結合部的結合件,以供封閉該開口。
較佳地,該盒體的側壁復具有設置于該側壁且朝該容置空間凸出的多個彈性部,該彈性部為彈片,該二側壁還具有朝外側凸出的導軌,該阻擋部是由該盒體的側壁向該容置空間彎折的相對二折片,該第一結合部為卡孔且該第二結合部為對應該卡孔的彈性卡榫,該盒體表面具有多個散熱孔,該承托部是由該二側壁邊緣相對延伸的二折邊,該操作部為設置于該結合件表面的凹槽。
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硬盤承載裝置系提供一前端具有以供裝設該硬盤的開口及第一結合部的盒體以及具有對應該第一結合部的第二結合部的結合件,并該硬盤自該開口放置于該盒體后,該結合件通過該第一結合部與第二結合部相互結合以封閉該盒體的開口從而達承載該硬盤的目的。如此設計,不僅可免工具的操作,亦易于組裝以及拆卸,并以提高裝配質量,即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硬盤承載裝置的構造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硬盤承載裝置的盒體構造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硬盤承載裝置的結合件構造示意圖;以及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硬盤承載裝置組裝后的立體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硬盤承載裝置
11???盒體
110??容置空間
111??側壁
1110?第一結合部
1111?導軌
1112?彈性部
112??開口
113??阻擋部
114??折邊
115??散熱孔
13???結合件
130??第二結合部
131??操作部
2????硬盤
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8302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