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廢水深度處理設備有效
| 申請號: | 200720178045.3 | 申請日: | 2007-10-16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16291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17 |
| 發明(設計)人: | 代立社;宋文博;駱洪宇;陳宏宇;馬建宅;王小青;孫寶琴;曹崢;蔡良伯;程志權;陳仲山;褚寶練;劉興月 | 申請(專利權)人: | 河北建設集團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02F3/08;C02F1/52;C02F3/1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072556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水 深度 處理 設備 | ||
一、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廢水深度處理設備。
二、背景技術
水是自然界中寶貴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然而,在人類從事生活和生產活動中。從自然界中取得的水受到污染,改變了原來的性質,喪失了使用價值,使得寶貴的水資源越來越緊缺,未經處理的廢水排放到水體中,加劇了水資源的污染和環境的污染。因此采用有效的廢水處理技術使廢水變廢為寶,使水資源得到循環或重復利用非常重要。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國工業現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增長,水資源越顯不足,在國家發展“節約型社會”大的背景下,中水回用技術也隨之迅速發展成為一個朝陽產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廢水處理技術包括物理處理法、化學處理法、生物處理法三類。廢水經過前期的格柵、沉淀池、調節池等預處理單元進行簡單預處理,再經過一系列的生物處理或化學處理單元達到排放標準,而中水則是在排放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深度處理,使之達到回用的要求如:沖廁,綠化,澆灌等。現有技術的深度處理技術通過物理或生化處理達到使用要求,如:曝氣生物濾池,生物轉盤,活性炭吸附,活性污泥法等處理設備,功能比較單一,對廢水中的一些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污染物的去除率低,而且,受到水溫,水量,水質的變化等外界影響較大。傳統的深度處理單元微生物的培養周期長,從一兩個星期到一兩個月不等,占地面積大,對于廢水中的微生物的適應周期相應增長,出水不穩定,而且傳統的生物處理針對不同水質或出水要求沒有專一性和選擇性。活性炭則亦達吸附飽和,必須換掉或者換下進行脫附后再使用,成本高,使用繁瑣。
三、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就是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在對廢水進行物理吸附作用的同時,能進行生物降解協同作用,使費水的前期處理與深度處理結合在一起,處理時間短,對于廢水中的一些重金屬離子和有機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不受水溫,水量,水質的變化等外界影響,活性炭在吸附的同時可自身進行脫附的廢水深度處理設備。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廢水深度處理設備,它包括沉砂池、混凝沉淀池、多級接觸氧化池、斜管沉淀池、固定化生物活性炭過濾器和中水池;廢水由管道連接沉砂池的下入口,沉砂池的上出口由管道連接混凝沉淀池的下入口,混凝沉淀池的上出口由管道連接多級接觸氧化池的底端入口,多級接觸氧化池的上端出口由管道連接斜管沉淀池的下端進口,斜管沉淀池的上端出口由管道連接固定化生物活性炭過濾器的上端進水口,固定化生物活性炭過濾器的下端出水口由水泵和管道連接中水池的上端入口,中水池下端出口連接回用裝置;鼓風機連接在多級接觸氧化池和固定化生物活性炭過濾器底端的曝氣管;沉砂池、混凝沉淀池、多級接觸氧化池的每個氧化池、斜管沉淀池下端都開有排泥孔,由排泥管連接到外面。
上述所述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化生物活性炭過濾器包括罐體、罐體內裝有的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濾料和曝氣管,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濾料的下方有曝氣管,罐體上端開有菌液入口,其上部有進水口,側面下部有出水口。在制作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濾料時,將罐體內裝入活性炭,將人工篩選、馴化的工程菌液通過菌液入口灌入罐體內,封住菌液入口,注入經沉砂池、混凝沉淀池、多級接觸氧化池和斜管沉淀池預處理的廢水,滿罐后將進水口與出水口由安裝有閥門和水泵的管道連接,工程菌液和水在水泵的作用下在出水口出罐,再由進水口入罐,如此循環10小時,曝氣10小時,停止4小時,然后重復這一過程;兩天后,將水放空,工程菌通過間歇式物理吸附作用固定在活性炭上形成固定化生物活性炭濾料。使用時,進水口通過閥門由管道連接斜管沉淀池的出口,出水口通過閥門和水泵由管道連接中水池的入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河北建設集團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河北建設集團安裝工程有限公司;河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7804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光學人機互動識別系統
- 下一篇:活頁文件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