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雙波長單纖雙向收發一體有源器件有效
| 申請號: | 200720175894.3 | 申請日: | 2007-09-14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10904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9-03 |
| 發明(設計)人: | 周權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千禧恒業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2B6/42 | 分類號: | G02B6/42;G02B6/24;H04B10/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蘭臺恒信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雪琦 |
| 地址: | 100083北京市海淀區清***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波長 雙向 收發 一體 有源 器件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雙波長單纖雙向收發一體有源器件,廣泛用于光纖通信有源器件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單根光纖中全雙工通信要求兩個信道的光信號能很好的隔離,否則全雙工通信的距離將縮短,所傳信號的誤碼與失真將增加。由于現有制造工藝材料與結構的限制,光隔離不夠,半導體激光管發射的光束一小部分通過多種路徑進入到光探測器中,造成本器件中發射對接收的直接干擾,即光串擾,影響到全雙工通信的質量.另外,在器件結構方面,現有技術為了使激光管發射光束的匯聚點與光纖端面中心點重合,使激光管發射的光束能量盡量多的進入到光纖中去,即術語所說的耦合調整過程,采用在X、Y、Z軸三維方向平移光纖耦合端面的方法,而半導體激光管固定不動并設計了相應結構的器件,此種結構方法偏差大,會給感光探測器的耦合對準造成較大偏差,影響器件批量生產時的一致性。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種雙波長單纖雙向收發一體有源器件,以提高單根光纖中雙波長全雙工通信質量,并使其結構設計合理,偏差小,便于生產加工。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由光纖,濾光膜,玻璃基片,帶凸透鏡的半導體激光管,凸透鏡和感光探測器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感光探測器與呈45°帶濾光膜的玻璃基片之間存在另一個濾光膜或濾光片。即在凸透鏡與感光探測器之間設有濾光片;或在凸透鏡與呈45°帶濾光膜的玻璃基片之間設有濾光片;或在凸透鏡某一面上鍍濾光膜;或在凸透鏡不存在時,在感光探測器與呈45°帶濾光膜的玻璃基片之間存在另一個濾光膜或濾光片。安裝調試中,使光纖耦合端面只能在X-Y軸平面平移,帶凸透鏡的半導體激光管只能在z軸方向移動。
本實用新型的顯著特點在于,避免了發射對接收的直接干擾,即光串擾,提高了單根光纖中全雙工通信的質量;使感光探測器的耦合對準有較小的偏差,器件批量生產時一致性好,生產速度快。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光纖(單模光纖或多模光纖)或中心粘有光纖的陶瓷棒1,其端面一般磨成6°至12°角中的某一角度。
帶濾光膜的玻璃基片3上的濾光膜2,分兩種:“1550nm窗口光透射/1310nm窗口光反射”與“1310nm窗口光透射/1550nm窗口光反射。濾光膜2與所透射或反射的光軸呈約45°角。
帶凸透鏡的半導體激光管4,分兩種:發1550nm窗口波長的光與發1310nm窗口波長的光。
凸透鏡5與感光探測器6可以做在一個T0封裝里也可以分開安裝,有些情況下,凸透鏡5不存在。感光探測器6只一種,對1550nm窗口與1310nm窗口的光都敏感。
帶凸透鏡的半導俸激光管4發射的錐狀匯聚光束7透射過玻璃基片3與濾光膜2,聚焦于光纖1的端面出光入光點9。
由光纖1的端面發射出的發散激光束經過濾光膜2反射而成為光束8。光束7的聚焦點與光束8的出光點為同一點9,位于光纖1的端面。
在凸透鏡5與感光探測器6之間設有濾光片10平行于凸透鏡5的平面位置;或在凸透鏡5與呈45°帶濾光膜2的玻璃基片3之間設有濾光片10平行于凸透鏡5的平面位置;或在凸透鏡5某一面上鍍濾光膜11。若凸透鏡5不存在,在感光探測器6與呈45°帶濾光膜2的玻璃基片3之間必有濾光膜11。
濾光片10上鍍有濾光膜11,濾光膜11有兩種:“1550nm窗口光透射/1310nm窗口光被阻止”、“1310nm窗口光透射/1550nm窗口光被阻止”。透射濾光膜11的光,與濾光片10所屬平面垂直。如選濾光膜11為“1550nm窗口光透射/1310nm窗口光被阻止”型的濾光膜,則透射過的光波長為1550nm窗口,被阻斷透射的光波長為1310nm窗口。
另外,也可把濾光膜11直接鍍在凸透鏡5的某一表面,其效果和作用同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千禧恒業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千禧恒業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75894.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