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環帶式追蹤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75746.1 | 申請日: | 2007-10-1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88062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7-23 |
| 發明(設計)人: | 孔寧;閆保平;李曉東;毛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
| 主分類號: | A01K35/00 | 分類號: | A01K35/00;A01K1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萬慧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葛強;張一軍 |
| 地址: | 100080北京市海淀區***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環帶 追蹤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在野生動物上帶有跟蹤電子芯片的環帶式追蹤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人類很重視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隨之對追蹤野生動物的裝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并逐漸走向成熟的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技術,稱為射頻識別技術,是一項利用射頻信號通過空間耦合(交變磁場或電磁場)實現無接觸信息傳遞并通過所傳遞的信息達到識別目的的技術。由于RFID電子標簽具有非接觸自動識別的能力,因此其被用于監測越來越多種類的物體,主要是用于動物個體的識別和追蹤。
目前此項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追蹤各種動物。但是,在現有的RFID電子芯片使用方式中,一般是將RFID電子芯片安插在一個片狀的攜帶物中,通過在動物身體上植入或穿孔等方式將帶有RFID電子芯片的攜帶物放置在動物身上。
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公開說明書CN1867249A公開了一種用于動物識別、追蹤的裝置,該裝置在使用時,即采用在動物的耳部打孔的方式將識別、跟蹤裝置附著在動物身體上,以實現識別和追蹤的功能。
上述方法雖然能夠使用RFID電子芯片對動物進行識別和追蹤,但是會給動物的身體帶來創傷。尤其是對于野生動物,人類對其追蹤是為了能夠更好的確定其位置、身體狀況等信息,以便能依據具體情況對其保護,并且可以了解該種野生動物的習性,便于對其生活環境的保護,使其繁衍生息,避免滅絕。特別地,對于大型鳥類,現有的安裝跟蹤裝置的方法基本無法應用,由于其身體上覆蓋有大量羽毛,且沒有耳部,如果采用植入法或者穿孔法都可能會嚴重損壞鳥類的身體,更嚴重的會導致鳥類無法正常地進行飛行,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這更與安裝追蹤裝置來保護野生動物的初衷相違背。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裝在野生動物身體上的環帶式追蹤裝置,尤其是適用于大型鳥類,其不會對野生動物的身體造成創傷。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環帶式追蹤裝置,該追蹤裝置包括跟蹤電子芯片,以及攜帶裝置,該攜帶裝置為一環帶,本體上設有用于密封收容跟蹤電子芯片的容腔,其兩端可鎖扣連接形成環形。
作為選擇,所述攜帶裝置還包括一個可與容腔熱熔為一體的蓋子。
上述環帶的一端設有第一連接結構,另一端設有第二連接結構,所述第二連接結構包括扣持部,所述第一連接結構可以通過扣持部與所述第二連接結構相互配合形成鎖扣連接。
具體地,上述環帶的第一連接結構為設在環帶一端面上的至少一個楔形物;上述環帶的第二連接結構為具有一通透腔的連接箍,所述扣持部為設在該連接箍的腔體內表面上的楔形物;其中上述第一連接結構的至少一個楔形物和上述連接箍內的楔形物相配合限位,形成鎖扣連接。
上述第一連接結構的楔形物和上述連接箍腔體內表面上的楔形物均具有一個垂直于上述環帶表面的直角邊,所述的兩個直角邊貼合限位。
可替換地,上述環帶的第一連接結構為設在環帶一端的至少一個傘狀體,以傘狀體的頂部為中心向外輻射設置至少兩個彈性支腿;上述環帶的第二連接結構為具有一通透腔的連接筒,所述扣持部為連接筒的端口或卡口;所述的卡口的內徑小于兩端連接筒的內徑;其中上述第一連接結構的至少一個傘狀體和上述連接筒的端口和/或卡口相配合限位,形成鎖扣連接。
上述傘狀體的彈性支腿形成的下端面的直徑大于上述連接筒及其卡口的內徑。
還可以替換地,上述環帶的第一連接結構為設在環帶上的至少一個圓孔;上述環帶的第二連接結構為連接環,上述扣持部為設在該連接環的環邊上的別扣針;其中上述第一連接結構的至少一個圓孔和上述連接環上的別扣針相配合限位,形成鎖扣連接。
對上述替換方式的改進在于,上述環帶的第一連接結構為并排設有的兩排圓孔;上述環帶的第二連接結構為連接環,上述扣持部為設在該連接環的環邊上的兩個別扣針;其中,上述兩排圓孔和上述兩個別扣針相配合限位,形成鎖扣連接。
對于上述所有方式,在所述環帶的一端設有多個線性間隔設置的第一連接結構,該多個第一連接結構可依次與所述第二連接結構形成鎖扣連接。該多級鎖扣連接結構可提供不同長度的環帶,以適應不同的野生動物體。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未經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75746.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煙包短邊封口上膠快干裝置
- 下一篇:多分支井專用打撈回收套銑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