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發光模組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55688.6 | 申請日: | 2007-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185180Y | 公開(公告)日: | 2009-01-21 |
| 發明(設計)人: | 張文吉;林瑜平;王富田;陳致源;陳定和 | 申請(專利權)人: | 金益世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1J63/06 | 分類號: | H01J63/06;H01J61/42;F21V9/08;G02F1/13357 |
| 代理公司: |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陳亮 |
| 地址: | 臺灣省臺北市***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發光 模組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波長轉換結構,尤其涉及一含有可用以將紫外光,尤其是波長不大于280nm的紫外光(即UVc)轉換為可見光的波長轉換涂層的結構,該涂層可于空氣存在情形下配合UVc光源使用,轉換UVc波長至可見光波長。該波長轉換結構制作步驟簡單,從而可以簡易手段提供一大面積的平面光源。本實用新型另關于將該波長轉換結構應用于發光模組及背光模組中。
【背景技術】
大發光面積的平面光源為目前光源的發展趨勢,尤其大發光面積的平面光源對于大面板液晶顯示器的背光模組更顯重要。目前已知光源中,利用能量/波長轉換方式提供可見光波長的方式,包括冷陰極管技術(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CCFL)、外部電極螢光管技術(external?electrode?fluorescent?lamp;EE?FL)、發光二極管技術(light?emitting?diode;LED)、納米碳管技術(carbon?nanotube;CNT)、平面光源技術(Flat?Fluorescent?Lamp;FFL)以及有機發光二極管技術(organic?light?emitting?display;OLED)等。
于上述各式藉由能量/波長轉換以提供可見光波長的手段中,CCFL于玻璃管內壁涂覆一層螢光體,并在螢光管內部封入少量惰性氣體及汞蒸氣,汞蒸氣于電極放電過程中經電子沖擊而產生紫外光,紫外光經由燈管壁上的螢光體轉換為可見光而釋出,以提供可見光波長。CCFL具有制作技術成熟、成本與前揭技術相比較低等優點,惟受限于螢光涂層需與發光源置于同一真空燈管中,故有不易大型化、難以提供大面積波長轉換的限制。此外,現有CCFL于試圖將燈管加長以提供較大發光面積時,尚有良率低、成本大幅提高等缺點。
EEFL與CCFL的最大差異,在于將電極置于燈管外部,故可利用同一轉換器驅動多根螢光燈管,因此,轉換器的成本較低、電能利用效率較高。然,EE?FL仍具有應用上的限制,例如當EEFL燈源亮度不足時,若欲藉由提高燈管電壓以增加電流、提升輸出亮度時,則會造成轉換器體積急劇上升,散熱效果變差。此外,如同CCFL,EEFL亦具有無法提供較大發光面積的缺點。
LED一由半導體材料所制成的發光元件,以III-V族化學元素(如:磷化鎵(GaP)、砷化鎵(GaAs)等)為材料,透過對化合物半導體施加電流,經由電子與電洞的結合而以光的形式釋出,達成發光效果。LED具有體積小、壽命長、驅動電壓低、及反應速率快等優點。然而,LED于制作上仍具有混色問題、制作成本高、均一度低、散熱不佳、以及用電效率低等問題。
CNT利用高電場將電子從尖端釋出,再利用高壓加速撞擊螢光板而轉換成光波長能量,此技術雖具省電、無汞與低溫等優點,但其工藝較復雜、成本高、亮度穩定性不佳、且均勻度不佳。此外,CNT的大型化制作技術仍在發展中。
FFL利用惰性氣體放電時所產生的紫外光激發彩色螢光體粉末后,再轉換成人眼可接受的可見光波長。FFL雖有不含汞、壽命長與簡化光學設計等優點,但于現階段則仍存在工藝困難、制作成本較高、效率不佳及散熱問題等缺點。
至于OLED,則是利用一外加偏壓以驅動空穴/電子各自從正/負極注入,其后于電場作用下,使空穴與電子相向移動、進行再結合而釋出光波長能量。OLED雖具厚度薄、亮度高、操作溫度范圍廣、低耗電、以及低驅動電壓等優點,但于現階段則仍存在大型化困難、制作成本較高、效率不足、以及使用壽命短等缺點。
由上述說明可知,于現有的可見光光源中,若非制作技術未臻成熟(如:LED、CNT、OLED與FFL),便具有因先天上制作限制所致的無法大型化缺點(如CCFL與EEFL),均無法滿足業界以簡易、低成本手段提供大面積波長轉換的需求。
本實用新型即針對上述需求所為的研發成果,透過簡易手段,可結合既有技術,而提供大面積的波長轉換方法。
【實用新型內容】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金益世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金益世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55688.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