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一種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0720155663.6 | 申請日: | 2007-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83609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7-09 |
| 發明(設計)人: | 廖柏淞;官浩;胡榮 | 申請(專利權)人: |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G01M15/10 | 分類號: | G01M15/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潤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鳳桐;常虹 |
| 地址: | 518119廣東省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氣門 測量 調整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用于氣道試驗臺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
背景技術
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是氣道試驗臺最常用的一種操作設備,它通過控制氣門的升降來實現調節并測量氣門升程目的,是氣道試驗臺的重要組成構件。目前大部分氣道試驗臺氣門升程的調整裝置多用于柴油機氣道試驗,由于柴油機缸蓋氣道相對汽油機缸蓋氣道形狀比較規則,且氣門運動方向多與氣缸蓋底面垂直,因此柴油機調整裝置無需考慮角度方面的調整。然而汽油機缸蓋氣門則不同,氣門運動方向與氣缸蓋底面通常成一定的角度,且不同汽油機缸蓋所成的角度往往有所變化,因此,如果用柴油機氣道試驗臺的氣門升程調整裝置來調節汽油機氣道試驗臺的氣門升程,則缺乏多自由度的可調整性,無法滿足汽油機的氣道試驗要求。
目前也存在一些可應用于汽油機氣道試驗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如專利號為CN200320112695所提出的氣門升程自動調節測量裝置,但這些調整裝置采用自動化方式進行調整,雖然操作便利,但整個調整裝置由于中間構件較多,因此結構復雜且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中可實現多自由度調整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結構復雜、成本較高的缺點,提出一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的可實現多自由度調整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包括第一支柱3、第二支柱10、立板4、立柱5、橫梁6和氣門驅動裝置8,其中,所述立板4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3和所述第二支柱10上,所述立板4的固定位置可以在立板4內移動;所述立柱5固定在所述立板4上;所述橫梁6安裝在所述立柱5上,可圍繞所述立柱5轉動;所述氣門驅動裝置8安裝在所述橫梁6上,所述氣門驅動裝置8的安裝位置可以在所述橫梁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
使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進行調整時,通常使用氣門頂頭9來驅動氣缸蓋1的氣門。可以將待測氣缸蓋1置于試驗平臺2上,將所述氣門頂頭9安裝在所述氣門驅動裝置8上,然后根據氣道試驗的要求調整氣門頂頭9與氣缸蓋1氣門的相對位置,使所述氣門頂頭9的軸線與缸蓋1待測氣門軸線平行或重合,從而通過所述氣門驅動裝置8來驅動氣門進行升降以調節氣門升程。由于所述立板4在所述第一支柱3和所述第二支柱10上的固定位置可以在立板4所在平面內移動(此處所述移動可以是平動和轉動),因此可以調整氣門頂頭9相對于所述氣缸蓋1的高度、左右橫向位置(此處方向為正視所述氣門升程調整裝置時的方向,下同)和氣門頂頭9與所述氣缸蓋1所形成的角度;由于所述橫梁6可繞著所述立柱5轉動,因此可以調整氣門頂頭9相對于所述氣缸蓋1的位置;由于所述氣門驅動裝置8的安裝位置可以在所述橫梁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因此可以調整氣門頂頭9相對于所述氣缸蓋1的前后縱向位置。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通過調整所述立板4、立柱5、橫梁6和氣門驅動系統8的位置便可實現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多自由度調整,且該測量調整裝置采用分體式結構設計,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總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總體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支柱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立板的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立柱的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的橫梁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根據附圖來具體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如圖1和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氣門升程測量調整裝置包括第一支柱3、第二支柱10、立板4、立柱5、橫梁6和氣門驅動裝置8,其中,所述立板4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柱3和所述第二支柱10上,所述立板4的固定位置可以在立板4內移動;所述立柱5固定在所述立板4上;所述橫梁6安裝在所述立柱5上,可圍繞所述立柱5轉動;所述氣門驅動裝置8安裝在所述橫梁6上,所述氣門驅動裝置8的安裝位置可以在所述橫梁6的長度方向上移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經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55663.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