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新型]永磁與超導懸浮車無效
| 申請號: | 200720153887.3 | 申請日: | 2007-05-29 |
| 公開(公告)號: | CN201062000Y | 公開(公告)日: | 2008-05-21 |
| 發明(設計)人: | 劉新廣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新廣 |
| 主分類號: | B60L13/04 | 分類號: | B60L13/0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49北京市海淀區阜***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永磁 超導 懸浮 | ||
1.一種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沿路長方向間隔設置永磁路軌,或者連續設置永磁路軌,但減薄永磁體的厚度,以減少路軌永磁材料的用量,而在車底與路軌相對的底面錯開驅動磁輪或驅動線圈,設置磁力比現有永磁體磁力強許多的超導磁體,利用路軌上的永磁體與車底超導磁體的同極性間的磁斥力使車體懸浮和導向,也可采用沿路長方向間隔設置永磁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在車底板(7)的底面錯開驅動磁輪(5),設置超導磁體構件(2)、(4),其中(8)為超導線圈,(2-1)、(4-1)為鐵心;沿路長方向間隔設置永磁軌道構件(3),間隔設置能減少路軌永磁材料的用量;軌道(3)由沿厚度方向充磁的板形永磁體(3-1)、(3-2)、(3-3)和導磁件(3-4)、(3-5)構成,其截面象U形,永磁體(3-1)、(3-2)、(3-3)朝向U形內部的極性相同,但軌道(3)左右兩邊U形軌道內部的極性相異;軌道(3)左右兩邊U形軌道分別與超導磁體構件(2)、(4)的兩極間隔一間隙同極性平行相對,從而使車因磁斥力而懸浮和導向;而且使超導磁體構件(2)、(4)的寬度W2、W3大于每個永磁軌道構件(3)的寬度及兩個相鄰的永磁軌道構件(3)之間隔寬度W1,因此車總被懸浮和導向;間隔處外露的軌道的導磁件(3-5)底部被路基(1)支持;驅動磁輪還可換用電動線圈,或用渦扇、渦輪噴氣裝置作引擎;(6)為車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2-2)、(4-2)為鐵心;軌道(3)由沿厚度方向充磁的板形永磁體(3-6)、(3-7)、(3-8)和導磁件(3-9)、(3-10)構成,其截面象倒U形,永磁體(3-6)、(3-7)、(3-8)朝向倒U形內部的極性相同;間隔處外露的軌道的導磁件(3-9)內部被路基(1)支持;其它設置及要求同權利要求2所述。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2-3)、(4-3)為鐵心;軌道3由沿厚度方向充磁的板形永磁體(3-11)、(3-12)和導磁件(3-13)、(3-14)構成,其截面象倒V形,永磁體(3-11)、(3-12)朝向倒V形內部的極性相同;間隔處外露的軌道的導磁件(3-13)底部被路基(1)支持;其它設置及要求同權利要求2所述。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2-4)、(4-4)為鐵心;軌道(3)由沿厚度方向充磁的板形永磁體(3-15)、(3-16)和導磁件(3-17)、(3-18)構成,其截面象V形,永磁體(3-15)、(3-16)朝向V形內部的極性相同;間隔處外露的軌道的導磁件(3-17)底部被路基(1)支持;其它設置及要求同權利要求2所述。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2-5)、(4-5)為鐵心;軌道(3)由沿厚度方向充磁的板形永磁體(3-19)、(3-20)、(3-21)、(3-22)、(3-23)和導磁件(3-24)、(3-25)構成,其截面近似為矩形,永磁體(3-19)、(3-20)、(3-21)、(3-22)、(3-23)朝向軌道中心的面極性相同;間隔處外露的軌道的導磁件(3-25)底部被路基(1)支持;其它設置及要求同權利要求2所述。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2-6)、(4-6)為鐵心;軌道(3)由沿徑向充磁的圓弧形永磁體(3-26)和導磁件(3-27)、(3-28)構成,軌道(3)左右兩邊軌道內部的極性相異;間隔處外露的軌道的導磁件(3-28)底部被路基(1)支持;其它設置及要求同權利要求2所述。
8.根據權利1至7中任一項要求所述的永磁與超導懸浮車,其特征是:將軌道(3)做成沿路長方向連續的軌道(9),其截面形狀不變,但減薄路軌上的永磁體厚度,以減少路軌永磁材料的用量,其它不變。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新廣,未經劉新廣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0720153887.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